•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梨园逸事】“葫芦”装着剧本“魂” ——记粤剧《户部黎公》舞台设计创作过程

    发布时间:2016-08-29 作者:潘晓平 来源:广州粤剧院 点击:


        

           作为一个入行20年有余的舞台美术设计从业者,我曾为许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演出或剧目做过舞美设计,小到一台地方的文艺演出,大到一出大型戏剧。我一直在寻求将编剧和导演的创作理念臻美物化的最佳方式,追求将艺术最美一面呈现给观众的舞台效果。
          2016年,我有幸被廉江市粤剧团邀请,担任新编粤剧《户部黎公》舞美设计。该剧在6月10日晚,作为第七届羊城国际粤剧节优秀展演剧目之一登上广州蓓蕾剧院的舞台。剧目公演后,我收集到各方评价,有赞有弹,其中广州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组织的“青年剧评团”刘犀子给出了“舞美和编导的现代化”的评价让我印象深刻。他在《户部黎公 | 戏曲现代化的范例》一文中写道:“酒——黎公的瘾头和精神支柱——在本剧中以葫芦为象征,除了上述布景的葫芦形门廊,还有主角黎公手不离身的道具酒葫芦,和布景之间形成了一种缩放关系。”很感谢这位年轻的学者型观众对我的舞美设计做了如此到位的评价,这确实与我最初的设计灵感相吻合。就此,我简单阐述一下粤剧《户部黎公》舞台设计创作过程,以及我设计的心路历程。

     

           一、我与故事主人公的地域渊源
     

           新编粤剧《户部黎公》取材廉江本土,主角黎正是廉江清朝唯一进士,雍正二年殿试第三甲86名进士,先后任福建龙溪县知县、户部主政事、职司山东粮课(兼统天下酒务)、户部员外郎等职,其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清乾隆二年春,辞官还乡,诰授奉直大夫。该剧紧紧抓住廉政反腐败这个社会热点题材,讲述清朝雍正年间新官黎正反贪,对象正是当朝国舅爷,但他不畏皇权,坚持内心的原则,斩除贪犯,为此不惜主动弃官。最后黎正在告老还乡后继续为善于民,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同时也找到了自由的生活。通过粤剧的形式,再现了黎正这个历史人物,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正气之歌,塑造了大气凛然的廉吏形象。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廉江人,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说我们廉江有一位特别正直清廉的进士,爷爷奶奶总是拿他做范例教我好好做人。不曾想多年之后,机缘巧合下,能有机会为小时候的“偶像”立传。接到邀请之时,心中还有点小兴奋。但很快便苦恼了,黎正的名字虽然早已把耳朵磨出茧子,但我对他的认识还停留在小时候的刻板单一认知中,如何真实呈现他和他的生活,我为此下了一番苦功夫。
     

           二、深度解读剧本,抓住剧本的“魂”
     

           最初读完《户部黎公》的剧本时,除了小兴奋,我并没太多的设计想法。如往常一样,我查阅了大量史料,了解更为准确的历史背景。反复细看剧本,解析人物特征,做剧本分析图,把每场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详尽地罗列在剧本分析表中。随着对人物的了解加深,很快我发现了令我更为兴奋的点:剧本里面的主人翁黎正,他的腰间总是挂着一个葫芦,里面总是装满酒,但他从来都不喝,酒瘾上来时,只是用鼻子闻一闻。这点就激起我的好奇:是什么原因让爱酒之人如此隐忍克制?了解到这一点,我不禁对本剧的编剧梁郁南老师深深佩服。从文本上,编剧先将引子抛出,一下抓住读者的好奇心,令读者有阅遍全文寻找最终的答案的动力,这点也成功吸引到我。追寻下去,我的疑惑解开:黎正一生嗜酒如命!因为酒,他犯过错;因为酒,他做过“户部”高官统管全国酒业;因为酒,他曾高居钦差大臣一职,到全国各地查封假酒。而正是在查酒的过程中,引发了他一生最关键的人生转折。
            作为本剧的舞美设计,看到剧本的闪光点,我兴奋不已。我脑海里逐渐浮现出一幅幅画面,越发清晰。所有的闪光点最后具象成黎正从不离身的“葫芦”,这装酒的葫芦就是黎正真实性情和人生的缩影。这个形象正是我想要的,我感觉到我抓住了剧本的“魂”。
     

           三、创作灵感与主创团队的磨合
     

           早在2010年前,我与国家一级编剧梁郁南老师便有着往来与接触。后来连续几年,在他倡导推出的广州市粤剧“孵化计划”工程中,我为工程中的多部剧目担任舞台设计,如《如姬与信陵君》、《鹅潭映月》、《三生》等,经他提点我得到了很好的成长。
           粤剧《户部黎公》是梁郁南老师自编自导的作品,是我们的第一次真正合作的剧目。第一次磨合是在获得最初的创作灵感时,我对梁老师说出了我对剧本解读与想法,提出用具象的葫芦立体呈现在舞台上,写实与写意结合。梁老师当时心里也有点小兴奋,肯定了我抓住的这个“魂”。他的肯定明朗了我的设计方向。舞美设计作为编导思想的摄影师,我 到了最佳的构图方式,但最重要一步是将编导的构想成像到舞台上,“拍”得好不好,则由观众说了算。
            我开始用草图勾画出来每一幕场景,并再次约见了编剧兼导演梁郁南老师。从草图到剧本的艺术形象、表演空间以及技术结构,我做了一一阐释,梁老师在对我的设计方案和想法表示赞同和认可的同时,还帮助我对草图做了一些调整,顺利完成与编导的第二次磨合。
            很感谢廉江市粤剧团对我信任与认可,将如此重要和大型的剧目交由我设计制作。第一次与廉江市粤剧团的领导见面是在广州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三楼的会议室里,跟他们寒暄一会就进入正题。但是当我表述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后,团长及主创人员都提出了同样的疑问:为什么是“葫芦”?用“葫芦”来诠释一个角色、演绎一台剧目,在大家看来这样的设计构思是大胆甚至是“疯狂”的。
            面对疑问,我详细讲解了自已对剧本的解读,以及设计灵感与编导构思磨合碰撞的过程,进一步阐释我的设计方案:以立体的形式把“葫芦”立在舞台中央作为中性景使用。“葫芦”是全剧的贯穿线,编剧想卖的“药”都在葫芦里面。这个设计创意源于剧本,遵循剧本,立于剧本。
            最后,经过与剧团和主创团队的多番沟通,将具象与抽象的设计结合,以“葫芦”之型营造出黎正的写意人生。
     

            四、“葫芦”写意与写实的舞台呈现
     

            经过多次调整,设计想法最终立在舞台上。演出当晚,当观众进场时,就能见到舞台中央立着葫芦的样式,葫芦稳稳架在平台上,葫芦里面还做一层层波浪形,表示这个大“葫芦”里面装着的是“酒”,这是将“葫芦”具象化呈现。而在舞台前端,用PVC胶做了传统且复古“户部黎公”字样直竖在舞台前端,用了一种象征黎公的性格的竹子在字后面支撑着,加上一个很正统的方格,给观众很直观的具象。
           在第一幕,我特意将葫芦的设计为分开两边。在廉江市粤剧团看完效果图回来后,导演给我提了更进一步的设计要求:这个葫芦固然是好,但总是觉得有些局限了。担心我的设计受到原“葫芦”设计框架局限,而让舞台呈现无法到达空灵大气的风格,劝我放弃它。可是我实在舍不得放下这个好不容易抓住的剧本之“魂”。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我终于想到把舞台中景的“葫芦”做成可分开的式样,葫芦不再是单纯的框架式,不会影响任何舞台画面呈现。很高兴最后导演同意这个方案,保留了我的设计灵感,也就有了一幕分开葫芦的形式。这样的处理方式,也让我整场的舞台设计灵动起来。我同时也调整了其他幕葫芦的开、合,把每一幕的室内与室外区别开来。在室内我就把葫芦合在一起,如果在室外,我就把葫芦分开来,让观演视角有了质的变化。
           此外,我还对该剧做了更多灵活和写意的设计。其中有一幕是难民逃难的场景,场上演员多,调度负责,视野需更开阔。此时的天幕是红云焦土,为灯光设计腾出了施展的空间的同时,意向性地在前面放上一颗枯树,展示在恶劣的环境里面,民众苦不堪言。
           第二幕是室内,我将葫芦合上,表示出这是朝廷腐败官员消遣的场所。在葫芦后面平台上加上红色栏杆,意在告诉演员,上面还有一个可以调度的空间利用。葫芦采用白色纱帐,利用灯光渲染上色光,特意制造暧昧的一种气氛。让观众直观上感受到这种地方就是腐败官员风花雪月的场所,是剧中曹知府的行宫。
           在《户部黎公》的舞美设计过程中,我紧紧抓住“葫芦”这一剧本之“魂”,围绕“葫芦”的意向,力图将“葫芦”里装的“酒”与黎正的人生轨迹相结合,把黎正隐忍克己的人物个性表现出来,而他两袖清风、刚直不阿的为官之道正是在如此隐忍克己下形成的。背景可以开合的“大葫芦”,与黎公手中的“小葫芦”和心中的葫芦相互映射,通过光影与位置的变化,通过演员的演绎,营造属于主人公特有的戏剧氛围。
     


             
            本稿件转载自红船粤剧网公众号,作者为潘晓平,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其稿件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