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剧评与争鸣】粤剧创新 仍应遵循戏曲创作的规律

    发布时间:2016-08-05 作者:佚名 来源:广东文化网 点击:

         新编粤剧《汉高祖刘邦》在2016年4月份演出后引起了一系列讨论,一度曾为舆论焦点。近日,该剧创作研讨会由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与广州粤剧院联合召开,近20位专家围绕新编粤剧《汉高祖刘邦》的创作及演出,研讨新编粤剧在传承与创新方面的使命、内容及意义。
     

         研讨会上气氛热烈,众位专家对新编粤剧《汉高祖刘邦》高度关注,畅所欲言,纷纷袒露观剧感受,肯定了该剧在创新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大胆尝试,并从剧目的编剧导演创作手法、演员表演、唱腔唱词、服装道具细节等多方面进行了细致研讨,认为该剧有许多闪光点值得深挖,同时也从叙事结构、导演手法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给予了修改指导意见。
     

     
    一部新颖恢弘的历史剧
     

     
        与会专家对该剧取得的成就表示了肯定。市委党校教授、市评协副主席温朝霞认为,新编粤剧《汉高祖刘邦》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剧。她说:“第一,这部剧符合史记中历史人物的记载,形象塑造也很丰满。第二,这部戏选材精当,聚焦在楚汉争霸这五年内,脉络比较清楚。本剧在情节设置,时间、人物的排序上,这种创新我个人是能够接受的。把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用到了戏曲的表达里面,虽然说很少见,但是觉得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尝试未尝不可。另外这个戏里很多唱词我认为非常精彩,很精美,对仗工整,结合粤语的表达,音律都很好。”
     

        广东省文联理论研究部主任梁少峰发言认为,该剧是广州市推出孵化计划以来,发挥本土作者力量,推出的又一个原创剧目。题材宏大、舞台呈现丰富多彩。他说:“第一,目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剧目的形态,可以称得上是大型两个字。首先演员多,舞台上接近40个人,主角多,配角多,有名有姓的有16位,戏份比较重的有八位,场景、场面多,光是项羽出现的大场面就有四个,全剧有超过10个大场景,转换的场面估计超过20个;叙事的形式多样,有倒叙、顺序、穿越、散进散出甚至用上了意识流、蒙太奇手法;时间长,接近150分钟,可以说是体量非常大的剧目。第二,这是一个贯穿众多历史事件来塑造人物的证据,作品通过约法三章、鸿门宴、败战、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封相等等人们所熟知的历史故事来表现刘邦侧面以及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作者力图还原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历史形象。从观众的视觉上,舞台的呈现是丰富多彩的,创作者围绕这个剧本,在忠实剧本原作的基础上,通过演员表演的到位,舞美灯光的烘托、服饰道具的渲染,音乐唱腔的拍和,呈现了一台绚丽恢弘激昂迂回,具有浓重的英雄色彩的戏剧。第三,演员表演功力的深厚在剧中的表现毋庸置疑。”
     
    蒙太奇的结构引发争议
     

             对于剧情结构的蒙太奇式创新,与会专家提出了各种意见。
     

     
        剧评家欧阳明认为,该剧与传统的戏曲相比有大量的创新。从结构、戏剧矛盾的设置、人物的塑造这几个主要的戏剧元素上都有编剧自己的想法,然而,这些创新仍显得粗糙。
          他说:“第一,是戏剧情节的结构,离开了戏曲创作的规律性,有大、全、急、散和随意性这几个问题。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主张虚实结合,甚至是留白,让这个人物尽情抒发内心,不能塞太满。但是这个戏采用了太多刘邦这个人物的史实,把一个连续剧容量的内容放进仅仅两个钟的粤剧里面,我认为是不堪重负的。我们的粤剧是将一件小事无限挖掘,尽量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汉高祖刘邦》只看见戏剧场面的拼接,这些画面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第二,戏剧情节描写缺乏连贯性。前后不是很呼应,有些情节独立成章,出现之后就没有后续了。没推进没发展,人物得不到塑造。第三,关于戏剧情景和戏剧时空。作者用了散文式的手法,多次在一场戏里面变换戏剧情景和时空,使得人物无法在一个时空里面展现自己,甚至自己内心的矛盾充分展现出来。这样会令观众难以理解,对于表演者来说也有点无所适从。”

     
    粤剧研究要有自己的体系建构
     

           从这部新剧的研讨出发,与会专家们深入讨论了近年来粤剧创作与研究的新态势。
         广州市评协主席,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凤莲说:“粤剧在广州这几年的势头,是群英辈出的时代,引起了不光是岭南地区的轰动,也是广东地区的轰动。我们可以说现在是粤剧最好的时代,是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她呼吁,希望通过评论家协会的热情,能够推动剧团成为集创作、演出、研究于一体的机构。这是给粤剧的长远发展奠定百年根基。
         梁凤莲表示:“加强对本土艺术研究,很多时候是希望它能够真正代表广州的精神和文化,也要追求本土文化理论研究的高度。我们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工作是围绕‘本土关注,全国视野,扎根岭南,研究广州’去做的,认为研究粤剧的发展和现状、走向和前景,也需要立根本土,离不开历史背景,更离不开顺应时代的作战。所以我也跟相关的专家、粤剧同行交流过,哪怕是粤剧研究,它也要有自己的体系建构,也要建立自己历史发展的图谱。”

     

     
         她进一步指出,粤剧评论体系的建构,可以是感性的,也可以是理性的。粤剧的传承不光是研究,它要有一个理论坐标的建立。“今天的粤剧,包括看待《碉楼》和《汉高祖刘邦》,我们可以更加平和,在拓展性的氛围里达成一定的文化共识,在努力积累的厚度,谋求追求的这个高度上去包容更多的东西,从而形成广州的粤剧艺术风格,广州的粤剧流派以及广州的粤剧评论文化。”


       
           本稿件转载自广东文化网,作者不详,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其稿件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