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它山之石】“海派戏剧与上海”讲座精彩论点

    发布时间:2016-06-30 作者:广东青年剧评团 来源:广东青年剧评团 点击:


            海派戏剧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独特现象,和城市的崛起、商业都会的成熟、市民阶层的集聚、对外开放交流密切相关。
           上海作为近代史上的“远东第一大都会”,得天独厚,先行一步,产生了与都市文化相融洽的海派戏剧。所谓海派戏剧的方位性,既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也是相对于京派戏剧及 各地域风格戏剧而言的,其内涵在于它的时代性、现代性,以及商业性、市民性。上海在20世纪的20、30年代对于中国戏剧的时代转型起到了关键的决定性的作用。当时的“上海新舞台”吸引了全国的名伶,包括四大名旦,促使传统戏曲的演出从戏台、广场、庙堂走进了剧场、剧院,真正步入了现代戏剧的演出空间。
           从整体规模上说,中国戏剧是在上海完成了从广场艺术向剧场艺术的转型、从厅堂艺术到舞台戏剧的转型。因此,上海的戏剧艺术一直影响、引领着中国戏剧的发展,于是诞生了属于都市戏剧的“海派戏剧”。“海派戏剧”的特征就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创新性和自觉融入时代、迎合受众市场的商业性特点。
           今天,重新认识海派戏剧,就是要发扬海派戏剧的时代精神、创新精神和市场精神。现下,进入21世纪的上海戏剧希望继续发扬海派戏剧的创新引领作用,为中国戏剧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习近平语)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上世纪的海派戏剧所发挥的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的转换不同,今天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价值取向、精神风范与审美转换上,是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再一次转换和引领。
           如果说,上世纪以海派戏剧为引领的中国戏剧第一次所完成的是有形的演出环境、表演形态上的转换,那么现在所面临的则是无形的本质上的、以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的转变为核心的第二次转换。为此,海派戏剧在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转型中所担任的角色,仍然至为关键。
           在现代化、都市化快速发展中的当代中国,海派戏剧的特征还呈现在许多具有现代都市特征的城市中,例如北京、广州、深圳、香港、重庆、武汉等地;如此一看,“海派戏剧”便不光是地域上的概念,而是一个指代更广的定义。
           名家讲戏是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院主办的广州青年剧评团品牌活动。我们邀请两岸三地活跃在创作、评论、研究等领域的多位戏剧名家汇聚羊城开辟讲坛,为广州的戏剧戏曲爱好者带来既紧贴舞台实践又富有学术涵养的精彩活动,活跃广州戏剧评论氛围,聚集本地的青年戏剧爱好者。
           这一次,我们请来的是当代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老师。自20世纪80年代起,致力于“传统戏曲现代化”和“地方戏曲都市化”的理论探索与创作实践中,创作了大量的剧本及学术文章,这一次由他来和我们分享一下“海派戏剧与上海”。
     

    嘉宾介绍

           罗怀臻 当代著名剧作家,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宣部当代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文化部授予“昆剧艺术优秀主创人员”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上海戏剧学院兼职教授。
           自20世纪80年代起,致力于“传统戏曲现代化”和“地方戏曲都市化”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思考,剧本创作涉及昆、京、淮、越、沪、豫、川、甬、琼、黄梅戏等剧种及歌剧、话剧、舞剧、芭蕾舞剧等舞台艺术形式。重要作品有淮剧《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昆剧《班昭》、《影梅庵忆语》,京剧《西施归越》、《建安轶事》,越剧《真假驸马》、《梅龙镇》,甬剧《典妻》,川剧《李亚仙》,琼剧《下南洋》,舞剧《朱鹮》,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出版著作《西施归越》、《九十年代》、《罗怀臻剧作集》(3卷)、《罗怀臻戏剧文集》(6卷)。
           曾获得各种国家级文艺奖项逾百种。部分剧作被译为英法日韩等国文字出版演出。

     

    讲座题目:海派戏剧与上海
    讲座时间:2016年7月2日 下午14:00至17:00
    讲座地点:广州大学城广州文学艺术创作中心3楼会议室
    主讲嘉宾:罗怀臻 (当代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
    讲座名额:100人
    报名方法: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填写表格报名,或者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报名界面报名,待获得主办方确认审核后,在活动当天凭电子票入场。

     

             
            本稿
    件转载自广东青年剧评团,作者不详,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其稿件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