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非遗新动态】四代同堂话传承 ——谭佩仪老师与广州青年粤曲学会同学

    发布时间:2016-06-16 作者:黄悦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应“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项目执行团队广州文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邀请,谭佩仪老师和她的入室弟子李月玲老师带领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中心粤剧粤曲文化工作室的同学们,在荔湾广场的私伙局接受了关于曲艺传承教学的采访。
        首先由李月玲老师介绍了她跟随谭佩仪老师学唱粤剧的过程:“我跟谭老师学曲的时候,没有这么好的条件,谭老师那时候常常要下乡演出,我就贴身跟着,没有钢琴定音,谭老师就靠自己的声音来带我开声,每天早晨带我练气练声。老师在台上唱的时候,我就在台边听,记住老师是怎么样唱的,这个腔是怎么拉的,平时等老师有空的时候就唱给她听,有什么不好,老师即时指出来,再学再练。”就是这样的口口相承,李月玲老师在谭老师的传授下学会的曲艺,也用同样的方法教给了她的学生们。“开始教中大这一群学生的时候,我刚刚退休,听说这么多有文化的大学生爱好粤曲,我很乐意教他们。他们跟我学的时候也是一张白纸,和我跟谭老师的时候是一样的。我让他们排成一排听着陈仲琰老师的高胡给音练声,听着哪个音准不对的就单独叫出来练,逐个按着他们的肚子,看看有没有用丹田力,学会了音准和发声方法,再一句一句教他们唱曲。”

     
    李月玲老师讲述传承的过程
     
           随后谭佩仪老师给徒孙们传授了自己首本名曲《蔡文姬归汉》的度曲过程:“我们粤曲曲艺,不是靠在台上动手动脚做戏,而是靠自己的声音、唱腔来表现一首曲里面的故事、感情的。给我写《蔡文姬归汉》的刘汉乃当时还是一个新手作家,他基本上是在刚学会写曲的时候给我写这首的,所以什么都没有,音也没有、调也没有,只有曲词。这样我度曲就很有难度,但是也有自由度。但是这支曲的曲词很美,我很喜欢,我先找人给我讲蔡文姬的详细故事,了解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细到每一句曲词的内容所对应的情绪我都要清清楚楚,再一句一句地琢磨唱腔。”
     
    谭佩仪老师讲述度曲过程
     
           听完师公传授度曲的技巧,同学们都大有获益,对曲情的重视程度大大增加,其余一些技艺比较精妙之处,可能一时不能明白,大家也已经将这段宝贵的授课内容录了下来,各自回家慢慢体会琢磨。同学们带着刚刚得到的领悟,轮流上台演唱自己最拿手的曲目供师公点评指导。
     

    师公点评
     
           谭佩仪老师对每一首曲目都仔细聆听,并在每一首曲目唱完之后即时作出点评,指出同学们的优点和缺点。陈文华、陈宝莹合唱《梦会太湖》。陈文华同学的嘴型和归音要改善。陈宝莹同学发“咿”音的时候嘴型要压扁。马桂生、何凤仪合唱《大断桥》。马桂生同学的高音部分要升上共鸣腔。何凤仪同学的发力还需改善。黎影彤、吴冠贤合唱《钗头凤》。吴冠贤同学要多唱平霸腔,声音会更加浑厚。黎影彤同学的声音很好,但嘴皮不够放松,把声音困在里面发不出来。麦冬宁、宋哲文合唱《绝唱胡笳十八拍》。麦冬宁同学要多唱霸腔扩展音域。宋哲文同学运腔略显心急,字音没有包圆。许绍锋、黄悦携同两岁的女儿许珵美合唱《花田错会》。许绍锋同学声音雄厚,但气息控制还需要继续练习。黄悦同学要注意运腔抑扬。师公最欣赏他们亲子同台,小朋友拿着积木当麦克风,台风有模有样。师公建议可以许绍锋夫妇可以开始教授女儿学唱《红豆曲》,希望不久之后可以四代同台表演节目。
     
    许绍锋、黄悦携同两岁的女儿许珵美合唱《花田错会》
     
           采访结束之后,徒孙们抓紧难得共聚一堂的机会向师公请益,师公也很乐意教导这些热爱粤曲的年轻人。马桂生同学有幸得到师公面对面指导他如何打开鼻腔共鸣,将高音区升上前脑共鸣腔。陈文华同学拿了登载有采访师公文章的《南国红豆》杂志,请师公签名留念。
     
    师公指导马桂生如何打开鼻腔共鸣


    师公在《南国红豆》上签名留念


    四代同堂合照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