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剧苑随笔】粤剧与我:一个忠实戏迷的深情自述

    发布时间:2016-05-05 作者:黄广荣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我与粤剧,很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听父亲说,当我还是婴儿时,每次他抱我去看戏,哪怕我哭闹得翻天覆地,但只要拉开舞台大幕、响起锣鼓,我便好似着了魔,立马眉开眼笑、专心致志地“睇大戏”。

     
         
          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放学出去玩,母亲总担心我会沾染了坏习气,于是要求我每天帮家里编两张草席,每张工钱一毛。那时关青、彭炽权等主演的戏票是四毛一张,为赚钱看戏,我一放学就急急忙忙地赶回家。陪伴我完成手工作业的是一台旧收音机,电台里来来去去播放的,只有粤剧和长篇小说。这下可好,每天我都是固定的三部曲——上学、编席、听粤剧。一个月里大约六、七元的工钱,我除了买学习用品,其余都花在了看戏上。
     

     
          过了些年,粤剧开始恢复古装戏了。那时镇上基本上来一个剧团,就将同一出戏连演四晚,我父母因琐事缠身,只能各自分头去看一晚,而我则可以跟着父亲看一晚,又跟着母亲看一晚,比他们多享一次福。刚接触古装戏,最吸引我的是台上人物的妆容和头饰,后来渐渐地,我也会跟着戏中人一起喜怒哀乐了。它给了我不一样的情感体验,超过了我对化妆头饰的兴趣。
     

          那时我就想,长大以后我要做个粤剧演员,化个帅气的妆、再穿上靓丽的戏服登台表演。读初一那年,粤剧学校还真来到我所在的学校招生了,本应该欢喜雀跃,可我却犹豫了,因为我看到,原先四晚连演同一出戏都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即便每晚演不同剧目,却仅有一百多位观众在台下观看。想到原先的梦想,我还是下定决心要去高要粤剧团一探究竟,经过多方打听和寻找,在我面前的团址竟然是一座庙。年仅十三岁的我至此懂得,演员台下的生活远不如台上看到的那般风光绮丽。


           初中毕业后,十六岁的我放下书包,背上行囊,怀揣着梦想,独自一人背井离乡。我在广州这个地方打拼,也在这个地方开始了对粤剧的深层接触。那时广州看戏的人并不多,十块钱的票就可以看到老倌出场,座位还相当的不错。我一边积极看戏,一边努力工作。事业发展得很顺利,不久,我擢升了职位,又因单位业务发展需要,主持开办曲艺茶座。在这段时期里,我目睹了那些戏行朋友来去奔波的辛苦,收入却与付出不成正比。我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心酸感慨的同时,也暗自庆幸,用现实说服着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成家立室后,我因兼顾家庭和工作等原因,常常在城市与城市中不停奔波,一年中进剧场的次数竟是屈指可数,我只能通过影碟,来填补自己对粤剧的饥渴。也许是上天见怜吧,让我再一次有机会重返广州工作,虽然工资低了,我却因工作相对自由,增加了走进剧场的机会。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为我了解粤剧、学习粤剧知识的一道重要桥梁。通过网络,我可以跟粤剧行内人士以及爱好粤剧的朋友聊天倾谈,互相交流探讨。这种方式几乎让我和粤剧之间只有零距离,我像一块海绵,急切又贪婪地吸取着各方面涌来的粤剧讯息潮水,它,成为了我唯一的业余爱好。


           在广州饱飨了粤剧大餐几年之后,我又一次面临离开。临走前,我一连看了几天的演出。原以为换过工作地点,自此要与粤剧“暂别”,谁知新工作地点附近的村庄,每年都会邀请剧团演戏,而每次过来演出都会有戏行中的朋友相邀,我又可以“睇大戏”了。
     

     
          虽然农村演出的舞台不及广州戏院的舞台正规,演出的设备也相对简陋,但我又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感受粤剧演出的氛围。人生路上兜兜转转,对粤剧也别有一番体味,不管身处繁华或是穷乡僻壤,或渐行渐远,或渐行渐近,我对粤剧的喜爱一如既往,也将会从一而终,大概是因为我未尽梦想的遗憾,大概是我因此结识下众多的好友,又或者是,它叫我认识到人生的道理。
     

    作者与潘邦榛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