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学者沙龙】“粤剧学者沙龙”在线讨论精华-广府南音《男烧衣》里的“牙兰带”究竟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04-01 作者:黄悦 中大博士生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背景:
            由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粤剧中国保护中心、中国粤剧网主办的粤剧学者沙龙旨在搭建平台,让关爱粤剧的高校师生、戏剧评论家、戏剧工作者、表演艺术家共同交流,探讨粤剧,传播岭南文化。
            粤剧学者沙龙目前主办了两期。第一期沙龙由中山大学董上德教授讲述了《新编粤剧的“过度戏剧化”》,题目新颖,发人深思。第二期沙龙由著名粤剧编剧潘邦榛讲述《坚持粤剧艺术的本体特征》,。参加沙龙的学者与戏迷朋友均觉得受益匪浅。
            除了现场沙龙,粤剧学者沙龙还组建了“粤剧学者沙龙”微信群,不定期进行在线讲座,让五湖四海的朋友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分享粤剧知识。
     
            3月28日晚上,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作家钟哲平在她主持的“粤剧学者沙龙”微信群里提出了《男烧衣》里面的“牙兰带”是什么的问题,她说不仅她自己有这个困惑,香港李少恩博士和《男烧衣》的演唱者阮兆辉先生都说不知道牙兰带确指何物。笔者在香港高山剧场听粤港澳南音音乐会时,阮兆辉先生说关于“牙兰带”,有人猜测是以前妇女缠小脚所用的缠脚带,也有人说是妇女缠头避风的布带,但是都没有确实的证据,现在依旧是一个悬案。
            大家接着钟哲平的话头,开始讨论牙兰带到底是什么。吕兆球贴出中文音字作“牙兰米”英文“Cochineal”(胭脂虫)的《华英字典》书影 (图一)
                        
        图一
            他认为根据唐字音英语“牙兰”即“crimson”译作深红色。此外还有《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关于“牙兰米”的书影(图二),
        图二
    以及“牙兰米虫”的书影(图三)。
    图三

    里面提到,“此虫之体所成之红色染料最为鲜美,但其所食之花草只有一种,一千八百年在加那里海岛种之虽甚茂盛,然其价极贵,而所成之其虫每磅之价约银二两而养虫之费不过五钱,故大得其利。”据此,他提出相关关键词:牙兰米、牙兰米虫、胭脂、口红,认为牙兰带可能是比抿唇纸更长的抿唇带。
            陈辉权、许绍锋转引了澳门沈秉和所写的《听李锐祖细说从头》(图四)
    图四
    中的解释:“牙兰带那个兰字读入冷衫的冷,牙兰如高丽巾的高丽一样,是产地名”,“就是扎脚带,牙兰是产地(或品牌名),其质耐用著称”。大部分群友都赞成这个说法,尤其是因为曲词里面“烧到牙兰带,与共绣花鞋。唉!可恨当初我唔好,无早日带妹你埋街。至使你在青楼,就多苦捱!甘好既沉香,都当作系烂柴。呢条牙兰带,乃系小生亲手买,可惜对花鞋又绣得甘佳”绣花鞋和牙兰带两次都是同时出现,一定有其相关性,所以很可能是扎脚布,但苦于没有确凿证据,只能和前人一样作出猜测。
            笔者认为,应该先确定“牙兰”是什么,再考定“牙兰带”是不是由产地或者风物特色而命名的产物,猜测的文章和说法以前有很多,但是确认是什么需要确切的证据。钟哲平亦认为需要有证据,而且不能是孤证。笔者贴出学术期刊《西北民族学院学报》的论文《试释 <明史·西域传> 中的 “牙兰”》截图(图五),
        图五
    指出“牙兰”在明朝是一个西域的姓氏。此外在《西北民族研究》的论文《明代中后期的撒里畏兀儿》(图六)
    图六
    中进一步指出,“牙兰又译伊兰、牙懒、耶刺里、伊罗勒、牙木兰, 是明代前期撒里畏兀儿的部落名称, 是曲先卫的基本部众”。所以“牙兰”基本可以确定是西域的一个部落名,那么这个部落的活动范围很可能也叫“牙兰”,或者那里的产物里面可能就有“牙兰带”了。但是进一步的推论就因为缺乏证据没有办法进行了。因为暂时来说,除了《男烧衣》之外,仅有李碧华的小说《胭脂扣》里出现了“牙兰带”,作为送给妓女的礼物之一(图七)。
     图七
    但杨智深指出,李碧华很可能是听了《男烧衣》之后将里面妓女的用品搬进小说的细节里,不能算是证据,笔者亦以为然。
               于是经过一晚“一条不一定是裹脚布引发的刷屏”之后,“牙兰带”是何物依旧存疑,但这晚“粤剧学者沙龙”微信群里面出现的证据和思考碰撞,无疑将这个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本文作者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