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人情歌】粤剧猴戏融汇南北 从猴到人、从人到神修成正果

    发布时间:2016-03-07 作者:钟哲平 来源:粤人情歌 点击:

           猴年新春,猴子称大王。影视界和戏曲界各个山头的“猴子”纷纷出山,献宝贺岁。

           粤剧猴戏,俗称马骝戏,也有不少传统剧目,精彩纷呈。新春吉祥,“粤人情歌”将推出三期“马骝戏”专题,给各位读者拜年,祝大家猴年精神爽健、聪明伶俐。
     


    马骝戏

    上世纪四十年代神话剧流行,“马骝”开始走红

           中国猴戏源远流长。在传统戏曲中,清代就开始出现以孙悟空为主角的各种剧目。而粤剧中的西游记题材出现得较晚,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随着神话剧目的流行,“马骝精”才开始在戏台上闯荡江湖。

           由于起步较晚,粤剧舞台上并没有出现昆曲郝振基,京剧杨小楼、盖叫天、郑法祥、李万春、李少春,绍剧六龄童这样大名鼎鼎的“猴王”。

           但是粤剧向来善于融汇贯通、博取众长,粤剧猴戏亦有可圈可点之处。
     


    《真假美猴王》
     

           剧目上,粤剧猴戏借鉴各剧种的精彩内容,上演过《猴王借扇》、《真假美猴王》、《三打白骨精》、《闹天宫》等传统戏。几年前还编演过以网络小说改编的“多媒体青春粤剧”《梦惊西游》,表达年轻人向往自由的价值观。

           在表演技艺上,年轻一辈粤剧演员糅合南北猴戏的特点,创造出“上半身北派猴,下半身南派猴”的艺术特色。

           在传承上,粤剧舞台上的“马骝”,也有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名须生何剑秋有两个儿子——何国耀、何家耀。从稚龄始,两兄弟即接受严格的童子功训练,八九岁时即分别以小金刚、小哪咤为艺名组神童班登台,且又都以筋斗打得高而密称雄行内,演‘孙悟空大闹天宫’等猴戏一时独步!少时我看小哪咤演《定海神针》,见孙悟空从多张枱椅叠起高至棚顶的高岩上翻下来,再腾身而起接‘大劈叉’(擘一字马),精彩惊险,印象深刻。”(童仁《从南北猴王谈粤剧猴戏》)

           上世纪六十年代,六龄童的《三打白骨精》拍成电影,掀起全国猴戏的热潮。据童仁介绍,佛山青年粤剧团也排演了《三打白骨精》。青年团有“武探花”梁荫棠,但梁荫棠不擅猴戏,就由小武出身的罗君超演孙悟空。罗君超武打好,外形精瘦,演孙悟空活灵活现。青年团专门请京剧师傅萧月楼来教戏。罗君超将北猴南猴特点融汇,别开生面。“文革”结束后,“打白骨精”成为热门话题,此剧风靡一时。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粤剧演员吴国华擅演猴戏。吴国华是体操运动员出身,他演《猴王借扇》时,将体操技巧融入南派武打,把孙悟空演得十分生猛。

           新一代粤剧演员彭庆华、黄春强演的猴戏,武打动作干净漂亮,代表了青年粤剧演员高超的武功水平。
     

    彭庆华演猴王,天天去动物园看马骝

           国家一级演员、广东粤剧院创作研究中心主任彭庆华第一次演《猴王借扇》是1999年,彼时他刚从粤剧学校毕业两年。

           丁凡院长说,就是要多给年轻人排新戏!为了提高新人新戏的点戏率,丁凡亲自饰演唐僧,麦玉清演观音,蒋文端演玉女。这样的阵容让彭庆华感受到很大压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马骝演活。

           彭庆华在粤剧学校的老师王连鹏是京剧演员,年轻时演过《西游记》的连台本戏,彭庆华连忙找王老师开小灶学猴戏。王连鹏讲解了他演过的传统剧目,从猴王出世、闹龙宫、闹天宫、西天取经、一直演到得道,共108出连台戏。
     


    彭庆华饰演的美猴王

     

           彭庆华突然悟到,他要演的是一只马骝从懵懂的状态,慢慢向人、向神进化。漫漫西天取经路,就是一个进化的过程。戏曲界向来就有关于演猴戏应该是人学猴还是猴学人的讨论,彭庆华悟出这种“进化论”之后,决定从“学做一只马骝”开始。

           清代著名昆曲艺术家郝振基擅演猴戏,人称“铁嗓子活猴”。郝振基为了模仿猴子的动作,在家里养一只猴子,朝夕相对。现代人不可能在家养猴子,彭庆华只好天天去动物公园。他对人说:“我去找马骝老师上课啊。”

           彭庆华每次买一包花生,盘膝坐在动物园马骝山的围墙上。他至今回忆起来仍觉得好笑:“马骝做什么我做什么。它剥花生我就剥花生,它捉虱子我也模仿捉虱子。我看马骝,别人看我。”

           于是,他越来越懂得马骝的想法。

           “马骝是动来动去的,它这边和你说话,这边手在拿东西,眼又望其他地方。马骝走路是左手左脚的,延伸到舞台动作,就是顺边,递左手时,也递左脚。马骝往前走,要欲前先后。马骝往后走,是望着前方向后走的。马骝还有一种心理特点,它脚伸不直,手脚都是弯曲的,看起来很矮小,但它不愿意让人感觉矮小,所以走路总是伸长脖子。我知道它的心思,才能做出它的动作。演员要对自己的形体掌握得非常到位,控制得好,动作才有连贯的韵律性。我要以马骝的思维作为自己的思维,才能进入角色,进入规定情景。”
     

    很多武生不愿演猴戏,不是怕累,是怕做什么都像猴子

           据彭庆华介绍,传统戏曲中的马骝戏,基本都是由武生饰演,所有基本功、表演都是从武生的身段、节奏上变形来的。虽然开脸,也有说学逗唱,但不属于丑生或花脸。猴戏是以往京剧大武生的必修课,就像武生搭班必需有长靠戏、短打戏、战衣戏、出手戏、开脸戏一样。

           猴子的形态动作,决定了整场戏都不能站直身子,站着也是半蹲的,得提着一道气,靠一只脚支撑,另一只脚呈丁字状。猴子每说一句话都有动作,有夸张的表演,“郁身郁世”,对体能消耗很大。而且还有武打,观众看猴戏就是追着武打来的。在形体表演上,对演员的体能、技巧、节奏的要求很高。

           很多武生都不愿意演猴戏,不是怕累,而是怕变形。彭庆华也有过动作“变形”的痛苦阶段。
     


    彭庆华展示猴戏

     

           彭庆华说:“猴戏有一样避忌,很多动作是在武生动作中变形而来,这种变形很容易导致‘上身’以后甩不掉,做什么都像猴子,这是很痛苦的。我们转身,正常是平着转,演马骝时是扯着身子转。这些动作很粘人,我们练功常说,‘毛屎’最容易留下,干净是最难追求的。特型的动作练顺了,就会跟着你。武生的身段来之不易,每一下都是耗出来的,变了型就很难回头。我曾经练猴戏练到入神,有天晚上突然扎醒,发现自己没有了武生的感觉,做什么动作都古怪,这是从节奏开始变的。不行不行!我马上起床,拉起霸,找感觉。当时是大通铺,黑漆漆,没有灯,宿舍的人以为我撞邪。我拉了一通起霸,感觉回来了,才上床睡觉。”

           练成猴子,练回人,又练成猴子……反反复复的练习,只为舞台上的完美。彭庆华是练南拳的,下身稳重,为了练出轻巧的感觉,他天天跳楼梯。“不是兔子跳啊,是以马骝的动作来跳楼梯,四级四级地跨跳。从排练场跳到天台,来来回回。”
     

    像猴还是像人?孙悟空在不同阶段扮相也应该不同

           马骝戏的夸张程度高,宝剑入鞘、转刀、抛锤、钻圈……都要熟练掌握,最难练是出手,竹木刀不合适,还要改装。他们晚上睡在排练场,彭庆华在铺盖旁边放着棍和刀,没事做就在手上转刀。一段时间下来,右手明显比左手粗,右边衣袖几乎卷不上去。

           除了武功,猴戏对唱腔也有特殊要求。猴戏在大多数剧种中都没有大段唱腔,道白声调高而急促,清晰有力,多唱牌子、滚花。在粤剧《真假美猴王》中,彭庆华要唱主题曲,就和著名粤剧音乐家陈仲琰一起研究唱腔,解决了马骝难唱好的问题。彭庆华说,只要情绪到了那里,要宣讲、要思考,马骝也可以唱的,只是不能像人那样“慢慢数”。
     


    郑派猴戏的脸谱来源于广州大佛寺斗战胜佛猿面,图为郑派猴戏传人严庆谷
     

           在装扮上,彭庆华认为孙悟空在不同阶段的扮相应该是不同的。在借扇的故事中,还是猴性高于人。到了真假美猴王,就更像人了。孙悟空和六耳猕猴的对打,本身就是人性的一种挣扎。这时的马骝,思想已经成熟。所以,彭庆华在《真假美猴王》中的扮相是勒水沙,剃头,开脸,戴僧帽,穿袜套和草鞋,干干净净,更接近人。

           这种讲究,很有戏曲前辈的作风。李万春在演《水帘洞》时,戴草王盔,因为当时的猴子是自立为王的。到了演《安天会》时,猴子已经封为弼马温,有了官职,于是戴金纱帽,镶绒球,戴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