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剧评与争鸣】当梦圆了的时候 ——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感怀(上)

    发布时间:2016-01-14 作者:欧阳明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三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极短的瞬间,眨眨眼就过去了。然而就这么短短的三年,在市政府、市文广新局的支持下,在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和广州市粤剧院的领导和戏剧同行的共同努力下,“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七台戏加一批戏剧创作及演艺的希望之星。从2015年12月9日开始的举行的展演活动,粤剧《如姬与信陵君》、粤剧《鹅潭映月》、粤剧《三生》、粤剧《歇马秀才》、粤剧《胡贵妃》、话剧《菜鸟的狂想》、话剧《七月落薇花》携手献演江南大戏院和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当我在“孵化计划”剧目展演活动期间再次走进剧场,感受这些成果带来的喜悦的时候,我不禁无限感叹:我久久祈盼的梦想终于圆了!作为一位为戏剧事业奉献了半个世纪的老戏剧人,我有幸参与了“广州市戏剧孵化计划”的全过程。在与同路人去追梦,圆梦路上的甘苦与情怀,至今历历在目。
           梦想伴随人生,当人们在事业陷入低潮,或遭受挫折时,往往怀有梦想,憧憬改变现状,迈向成功。


    《七月落薇花》剧照

           从二十世纪末开始,我国的戏剧事业逐渐陷入低谷。特别当互联网迅速发展并得到大力普及后,娱乐变为多样、快捷。剧场的消遣赏乐方式受到冷落,戏剧面临生死存亡的巨大挑战。国内戏剧界不少有志之士面对困境,不仅苦苦地坚守着阵地,而且还企望通过多种办法和措施,实现戏剧事业走出低谷,再度繁荣的美好梦想。

           退休前,我在广州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所(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的前身)长期从事戏剧创作的组织工作,亲身经历了广州市的戏剧创作从繁荣兴旺走向衰微低落的过程。八、九十年代时期,广州市的戏剧创作队伍可谓人才济济。光我们所专业编剧就有八名,加上剧团名下的作者,在鼎盛时足可坐满二围枱。著名话剧作家许雁、林骥的话剧作品跨黄河、长江,享誉北京;著名粤剧编剧家陈自强、秦中英、谭青霜、何建青的粤剧作品在粤、港、澳乃至海外均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但时移势易,随着老编剧陆续故去,有的编剧又转行封笔,剧团甚至取消了编剧的编制,从二十世纪末期开始,我市的戏剧创作队伍急剧萎缩,市文研所前所长林骥对编剧人才严重短缺的状况感慨万分,他把市文研所仅有的几名编剧戏称为“熊猫”。那时候,我们是多么担心,不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编剧熊猫”的生存环境并繁衍后代,难保会有绝种的可能。


    《胡贵妃》剧照

           九年前,怀着为广州戏剧特别是为粤剧多培养几位接班人的小梦想,广州市文研所创作室几位有心人,在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以及所领导的支持下,也开启了追梦的行动。他们把从中山大学粤剧编剧研究生班毕业的曾志灼、余楚杏、苏隽、邓艳燕聘为文研所外聘编剧进行培养。在对他们创作的剧本进行指导的同时,还希望利用所的力量,组织一些演员去把剧本简单立起来。待成熟后交与剧团排练,但鉴于培养经费无法延续;组织演员排练立剧本的想法又难于操作,这个追梦行动实行二年之后只好遗憾暂停。但著名粤剧编剧家梁郁南并没有放弃,他要把实行了二年的青年编剧培养计划,这个对粤剧大大有利、功德无量的事做下去。他多方奔走游说寻求支持。2012年,在粤剧大师红线女关怀下,在市文广新局领导的支持下,他又策划推出了“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重启了新一轮的追梦之旅。在所有参与实施该计划的追梦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初步成果,圆了既培养了新人,又出了作品,出了人才的小小梦想。
     


    《歇马秀才》剧照

           圆梦非易事。今天得来的成果全赖于追梦者的创新意识;不求回报的无私付出;以及相互帮扶的团队精神。
           例如:“孵化计划”专家组的成立,并对青年编剧的剧本创作实行全过程,面对面的指守帮助就是一种新思路。它对催化剧本成熟,提高剧本的质量和水平十分重要。又比如广州市文研院与广州粤剧院、广东粤剧院等院团演出单位联手打通剧本创作与剧团演出的渠道,实行编、导、演、舞美、音乐的一条龙操作,全力促进剧本的孵化,这也是前人未做过的新的举措。
           更令人感动的是追梦者不求回报的无私付出。从省、市聘请来的专家,除一人较年轻外,其余四人都是六、七十岁的古稀老者。可敬的是,他们兢兢业业地投入孵化计划。利用自己在戏剧创作和评论方面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每一位作者所创作的剧本认真点评,建言献策出点子。孵化计划还十分重视对剧本的研讨,提倡与会者讲真话、拒绝客套敷衍,孰好孰差、一针见血。研讨会成了追梦者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场合。如杨晓丹创作的《歇马秀才》,原稿只是戏曲,不是粤剧。曾志灼利用自己熟悉粤剧曲牌,粤剧唱词写作的优势,加盟到“歇马秀才”剧组,花了不少心血把《歇马秀才》改成了粤剧。原来也是戏曲本的《胡贵妃》,更是得到著名粤剧编剧梁郁南指导,有时候郁南还亲自操刀,使这个戏不仅粤剧味十分浓,人物的塑造也得到了提高。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互学互帮的团队精神。市文研院书记陈刚、副院长郭伟生不仅大力支持计划实施,还全程参与、具体指导,大大地鼓舞了团队士气。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当梦圆了的时候 ——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感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