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特别策划】倪惠英的粤剧之路(四)

    发布时间:2016-01-12 作者:罗铭恩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四)
     
           2000年,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这一年也是倪惠英从艺30周年的纪念日子。广州市文化局主办了倪惠英从艺30周年纪念活动,名曰《流金岁月三十年》。倪惠英对晚会的节目策划作了精心安排,其基调是“传统艺术+现代元素”。
           倪惠英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因为当时粤剧出现了滑坡。现代社会艺术的多元化对传统艺术带来了冲击,特别是对戏曲艺术带来了较大冲击。粤剧的观众锐减,粤剧市场逐渐萎缩。倪惠英感到有点困惑,她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使更多的青年观众走进剧场。她想起了粤剧过去的光景,那时广州的大街小巷在傍晚时分到处都响起粤曲粤乐的声音,就连著名作家秦牧也在散文中写道:“走在大街上,远处传来倪惠英的粤曲声。”倪惠英明白,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必然是多元化的,那种由粤剧独大的状况不可能再出现了;但粤剧不应该出现这么大的滑坡,因为她毕竟是岭南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因此,她决定在自己从艺30周年的晚会上,在传统粤剧的基础上加上现代艺术元素。



     
           晚会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由倪惠英领衔表演3个折子戏,第一个是《梦会太湖》,第二个是《六月飞霜》,第三个是《贵妃醉酒》;下半场是粤曲交响乐《梁山伯与祝英台》,由倪惠英与何华栈担任主唱。帷幕拉开,舞台上的景象美不胜收,梦一般的太湖令人陶醉,那起伏的湖水、绵延的堤岸、婆娑的绿树、闪烁的星空、中天的明月,简直令人觉得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接下来的《六月雪》,舞台布景又给人以出奇制胜的感觉,在一个高高的平台上,从空中悬下来一条大锁链,锁链把天空和高台连接在一起,弱女子窦娥在巨大的铁链下更显得弱小无助。这巨大的反差和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视角效应,衬托出底层百姓的冤屈在封建社会中是无法昭雪的。再下来就是《贵妃醉酒》,舞台上一块大玻璃竖立在侧后方,透过玻璃可以看到一幅古画《骏马图》,另一侧是立体式的亭台楼阁。几个板块式的构图给人丰富多彩的感觉。在一段悦耳的音乐声中,雍容华贵的杨贵妃缓缓出场,整个舞台画面完全可以用美轮美奂四个字来形容。下半场的粤曲交响乐除了保留较多的粤剧元素外,还融入了大量的交响乐元素。倪惠英和何华栈的演唱,除了阵容鼎盛的交响乐队伴奏外,还加入了合唱队的伴唱。在演唱声和演奏声中,观众仿佛看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作了一对彩蝶,在广阔的天地里追逐神圣的爱情和梦想。散场后,许多中青年观众都说,想不到粤剧这么美、这么现代,也想不到粤剧有这么高的品味。许多媒体把这种新颖的粤剧表演方式称为“倪惠英现象”。


     
           从艺三十周年演出活动的成功,坚定了倪惠英继续创新的决心,她认为粤剧只有出新才有出路。2002年,她酝酿推出一部新颖的古装粤剧,尝试在一出大戏中把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结合在一起,当然这出大戏仍然是以传统艺术为主。这时候,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的女作家谢小明送来了自己创作的剧本《花月影》,倪惠英看到这个戏的结构很清新,唱词很优雅,是一个基础不错的剧本。但由于谢小明不懂粤剧的曲牌和程式,因而写出来的本子不是粤剧本子。于是,她找来梁郁南和陈自强,请他们对《花月影》的本子进行修改加工,并请著名导演陈薪伊参与加工提炼工作。剧目表现的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青年官员林园生和红尘女子杜采薇的爱情故事,最后因林园生追逐功名、贪图富贵而酿成悲剧。倪惠英把《花月影》定位为“新都市粤剧”,意为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剧本经过三番五次修改以后,终于在2003年搬上舞台。没想到剧目上演之后,引来了激烈的争论。赞同该剧的一方认为,剧目作为新都市粤剧的尝试,除了保留传统粤剧固有的特质外,还把乡土气息、民间气息、时尚气息糅合在一起,体现出一种新的形态美、意境美、音乐美,尽管戏中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该剧确实在戏曲改革和出新中起到示范作用。而反对的一方则认为,《花月影》根本就不是粤剧,它“基本脱离了粤剧的板腔曲牌(大多是小曲、新曲),失去了粤剧的基本特征。”“没有粤剧的表演程式、身段、功架;没有粤剧的锣鼓音乐。”有人还认为《花月影》是对粤剧的背叛。


     
           从北京来的戏曲专家对如此多的反对声音大为惊讶,他们认为在开放改革前沿地的广州,为何会出现如此陈旧的观念。说老实话,《花月影》是否保留了粤剧的基本特性自有公允。不少行家认为,最能表现粤剧特色的是曲牌和唱腔,而《花月影》的曲牌和唱腔是绝对的粤剧,因为全剧以梆黄为主,只有少量的小曲和新曲。至于锣鼓音乐,大锣大鼓是少了,但并非全部放弃,而是根据戏曲的风格有所调整,某些场次以轻柔的音乐代替锣鼓更能令人陶醉。北京的戏曲专家对《花月影》的评价很高,认为它标志着粤剧实现了某种现代转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主创人员第一次在粤剧舞台上把戏曲的传统美学、现代舞台美学巧妙地融为一体,把传统戏曲的虚拟性、写意性与现代艺术的多元性、开放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超越常态的艺术方式,为古老的粤剧艺术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花月影》在青年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特别是进入大学校园演出以后,大学生们认为粤剧实在太美、太有吸引力。北京大学一位研究生写道:“自己在广东长大,但以前不知道什么是粤剧,这次《花月影》进京来北大演出,使我第一次感受到粤剧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我庆幸广东是粤剧之乡,也庆幸自己是一个因粤剧而自豪的广东人。”《花月影》经过几年演出,终于得到大多数观众的认可,人们普遍认为它是一出外在美与内在美结合得比较完美的粤剧剧目。倪惠英通过实践,对粤剧的继承与创新有了新的认识,她深有体会地写道:“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是粤剧的传统精神,今天,作为新一代的粤剧工作者,如何在继承中创新,不断提升粤剧品位,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既要思考,更要践行,尽管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有坎坷曲折,但奋斗过,努力过,我无怨无悔。”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倪惠英的粤剧之路(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