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特别策划】倪惠英的粤剧之路(一)

    发布时间:2016-01-06 作者:罗铭恩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倪惠英,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粤剧的领军人物。她曾任广州粤剧团团长、广州粤剧院院长;现任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广州市文联专职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
           倪惠英之所以在粤剧事业中成绩卓著,是因为她对粤剧有着一份热爱、执着和坚守的精神。正如她在2010年从艺四十周年时书写的那样:“我没有后悔四十年前的选择,以粤剧作为我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在四十年的漫长人生旅途中,我虽然经历了不少交叉道口,但不管是顺流、逆流、甚至是艰难困境的时刻,我依然对粤剧不离不弃、执着坚守!这是缘自我对粤剧的深情厚爱。我感激她,给了我充实而多彩的人生,成就了我的一番事业,在粤剧舞台上我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
           这是一个粤剧艺术家的真情表白。
     
    (一)
     
           倪惠英的父母是湖北人,20世纪50年代南下广西。倪惠英1956年2月出生在广西南宁市的一家医院里。她一出世就哇哇大哭,嗓音又响亮又清脆。医院里的护士开玩笑说,这个婴儿长大后准是个唱大戏的名角。两年以后,父亲调到广州工作,倪惠英又跟随父母到广州定居。父亲的公司位于六二三路,而他们一家就居住在光复南路的一家旧式银行里。这家银行颇有岭南建筑风格,那时候仍有马车在门前走来走去,马蹄声和铃噹声十分清脆,年幼的倪惠英觉得很温馨、很有趣。1963年,到了上学读书年龄,倪惠英进入光复南路的扬仁里小学,校址在一条麻石街内,小倪每天踏着宽大的麻石板走进校园。她平常也会在扬巷、十三巷一带玩耍,那里洋溢着浓郁的西关风情。而西关也是粤剧的兴盛之地,走在街巷里常常听到悦耳的粤曲声。倪惠英第一次观看粤剧是在文化公园的文娱剧场,那次她看的是林小群主演的粤剧《红霞》,第一次感到粤剧很美。
           倪惠英8岁的时候,广东省要排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主办单位需挑选几十名儿童扮演少先队员,这个任务就落在扬仁里小学身上。这天,几位导演叔叔来到学校的操场挑选小演员,一下子就挑选了倪惠英,一同被选挑的还有其他几十人。在彩排和公演时,倪惠英站在中山纪念堂的舞台上,感到很自豪,头顶上那黄色的琉璃瓦,那精致的雕梁,使她觉得自己置身在一个庄严的殿堂里。许多年以后,倪惠英回忆起那段往事时,仍感到十分美好。他写道:“我从小对艺术充满热切的向往,那里一直是我心中最神圣的地方,读书时我就是学校的文艺骨干,8岁就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仰望那五彩缤纷的天花、雕梁,那舞台、那灯光,使我着迷,它是那样的美、那样的庄严、那样的多姿多彩,那里有我儿时的梦。我便立志要献身艺术事业。”
           1970年,倪惠英刚满14岁,她这时候是广州市第35中学的学生,也是市里的业余文艺尖子。这时,广州粤剧团要招收一批学员,有关人员来到35中学观看倪惠英演出,认为小倪是一棵好苗子,便把她招进剧团里。当时的演员学员和乐手学员总共有20多人,集中住宿在桂花岗的团址内,一间8平方米的小屋里就住着8个人,每个人都要睡碌架床。那时正值文革时期,剧团实行军事化管理,即使陈笑风那样的大老倌也要回团里住宿。在这批学员中,有些人后来成为出色的艺术家,如倪惠英的师哥李海鹰就成为著名的音乐人和作曲家。演员学员到了剧团以后,不但要学习粤剧,还要学习其他文艺技能,如跟音乐学院的老师学美声唱法,跟舞蹈学校的老师学跳舞,还要跟戏剧学校的老师学习戏剧理论。在这批演员学员中,年纪最少的14岁,最大的18岁,倪惠英是年纪最小的一个,但也是最用功最勤奋的一个。有一次她练“拉山”的基本功,练到肩臼脱落,痛得泪水直流。在练功中,倪惠英不会忘记她的前辈老师何家耀。何家耀潜心于粤剧事业,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倪惠英看到他每天早晨6点钟就开始练功,觉得很奇怪,心想,这位前辈已经有一身好技艺,为何还这么早就练个不停呢?何老师告诉她,成就总是眷顾那些勤奋的人,一个演员要保持良好的状态就一天也不能偷懒。于是,倪惠英也在每天早晨6时开始练功,何老师教她学习各种技能,其中反身360度从地下捡纸片的腰功,就是何老师传授给她的。



     
           正因为接受了多种艺术培训和自身的刻苦学习,年少的倪惠英成长很快。她进入剧团不久,就登台独唱“延安窑洞灯火光明”一曲,那歌声就象一条摇着银铃的小河。颇负盛名的剧作家陈自强听后顿觉耳目一新,即时赋诗一首,称赞倪惠英的艺术潜质:“延安窑洞试新声,音韵技能未算精;底事听来惊四座,欣欣歌声有豪情。”其后,倪惠英又与广东音乐曲艺团的名演员崔凌霄同台演出,共唱一首曲,两人的声音都令听众倾倒,而作为新秀的倪惠英更是令观众眼前一亮。粤剧名伶彭炽权不由得指着倪惠英说:“这个女仔今后一定会扎得很猛!”
           1971年,也就是倪惠英进入广州粤剧团的第二年,倪惠英就被委以重任,在粤剧《红灯记》中饰演女主角李铁梅,而她的搭档正是名闻遐迩的粤剧名伶陈笑风。陈笑风在20世纪50年代就创造了别具韵味的“风腔”,拥有一大批戏迷,倪惠英年纪轻轻就能与这位大老倌合作演戏,实在是非常幸运。陈笑风在《红灯记》中饰演李玉和,与倪惠英饰演的李铁梅是父女关系,这对舞台上的“父女”在舞台上倾情演绎两个本来没有血缘关系的抗日志士,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值得一提的是,倪惠英作为演员学员,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能挑起大樑,在粤剧的历史上实属罕见。不少演员学员在进入剧团许多年后,仍然只能饰演配角或者“梅香”,因此许多人都向倪惠英投来羡慕的目光。3年后的1974年,倪惠英又与陈笑风联袂演出粤剧《红色娘子军》,倪惠英饰演戏中的吴青华,而陈笑风则饰演党代表洪常青。倪惠英经过几年的舞台洗礼,演出水平已大为提高。她在戏中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吴青华从一个婢女成长为一个革命战士的过程,人物形态十分逼真,演艺也逐渐成熟。倪惠英饰演的角色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也使她开始在粤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倪惠英把她上演的这出戏看成是自己的成名作,认为这出戏提高了她的自信心和知名度,从此她在舞台上一发不可收拾。



     
           倪惠英很喜欢在排练现代戏之前去体验生活,哪怕这种生活很艰苦也不在乎。在排练《红灯记》之前,她在团里的统一安排下,和其他演员一起来到韶关铁路机务段。倪惠英跟一位检修师傅学习,每天在铁道线上行走,检查机车的螺丝钉松动没有,检查道岔的板闸调正了没有,检查铁路上的道轨有没有异常情况。下班以后,剧组所有人员都在大饭堂吃饭,在大冲凉房冲凉,晚上在学校的课室里睡觉,第二天一早就起床把课室里的桌椅恢复好。体验生活结束时,汽车从韶关启程,回到花县新华镇就特意不开了,全体剧组人员下车步行回广州桂花岗。倪惠英心情很愉快,她觉得这是锻炼人的耐力和意志力的好机会。
           在排练《红色娘子军》之前,倪惠英也和剧组的同事们一起到海南岛体验生活。他们先是到五指山的腹地,听仍然在世的老红军谈当年的革命经历。山区里道路崎岖狭窄,汽车无法行驶,他们在公路边下车后,自己背着背包步行10多公里,来到山坳中的老区落脚,住在老区的农民家里。倪惠英和另一位女演员住的那户人家,家中的老人家按照当地人的习惯,提前为自己准备好一副棺材。倪惠英晚上就睡在棺材旁边,她觉得有点儿害怕。本来她是一个不怕吃苦的人,白天替当地农民挑稻谷,挑一百斤重也能咬牙坚持,但睡在棺材旁边,她却觉得很不习惯。不过倪惠英到底坚持下来了,她觉得一个活生生的人没有理由怕一堆木头。后来,他们离开了老区,来到万泉河的出海口,当他们坐上汽船,眺望那一片翻卷的波涛时,觉得大海是如此宽广。倪惠英只觉得心旷神怡,她感到艺术的道路也会无限宽广。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倪惠英的粤剧之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