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湛江资讯】南派粤剧的“威水”史

    发布时间:2015-11-03 作者:林学斌 来源:湛江日报 点击: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红豆”的广东粤剧,乃我国十大地方剧种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各项文艺政策的实施,“南国红豆”在南粤大地茁壮成长,特别是在粤剧拥有深厚而肥沃土壤的吴川,竟“梅开二度”,催生了在梨园一枝独秀的“南派粤剧”。

           说到“南派粤剧”,必然要从吴川粤剧团说起——
     


     


    “成长期”——50年代

           吴川城乡各地群众,每逢春、秋时节,都有请粤剧戏班前来做“年例戏”或“神工戏”的传统习惯。因此,“上六府”和“下四府”的戏班纷纷前来吴川“搵食”(演出)。这些戏班大都是由民间艺人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粤剧社团。有的戏班为充实和扩大自己的阵容,往往不惜工本去挖人家的“台柱”或高薪聘请名佬倌前来助阵以招揽观众,甚至连省港大佬倌也慕名而来或加盟或助兴演出。解放初期,吴川的“演戏热潮”已开始升温。由张瑞棠(艺名五水仔)等民间艺人组建,并由著名南路粤剧大佬倌老天寿领衔的吴川粤剧团随之也“双管齐下”:一是抢先引进朱伟雄(艺名朱伟仔)、周少佳等著名粤剧大佬倌加盟演出;二是主打以南路(派)粤剧为主体的经典剧目。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功底深厚,风格各异,自成一体;他们所排演的那行侠仗义、忠君卫国的武功戏更是有声有色,遐迩驰名!例如以演艺精湛,做工见长的老天寿主演的代表作有《酒楼会友》、《陈世美祝寿》、《盲公打靶》等传统剧目,其别具一格的“须口功”与那流水行云般的“水波浪”一直被班行内称之为绝无仅有的“绝活”。譬如“台柱”人物朱伟仔,曾是粤剧宗师马师曾的爱徒,他善于把一代宗师马师曾所传授的技艺融汇到南路粤剧各行档的表演程式中,致使粗犷豪放、火爆猛烈的南路(派)粤剧添加了新的元素。由朱伟仔领衔主演的《晨妻暮嫂》、《买油郎独占花魁女》、《胡不归》及《风雨夜行人》等传统剧目,不仅在吴川本地观众家喻户晓,还在赤坎、霞山、广西、钦州、合浦、北海和海口等地众多的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在海口戏院,有一天,上午戏院门口刚贴出“朱伟仔今晚来了”的海报,当天中午首场的戏票已被抢购一空,刷新了广东粤剧入琼全场爆满的历史。

           1957年,由许绍钦编剧、老天寿主演的传统剧《搜宝镜》在广西北海亦场场爆棚。这是吴川粤剧团首部自编自导的特别以做工见长的南派武功戏。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等一行还专程赶到北海观看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和提了不少的宝贵意见,建议该剧经稍作修改后可晋京交流演出(后因多种原因未能成行)。
     


     


    “磨合期”——70年代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练好南派武功的真功夫,吴川粤剧团导演组克服了排练场设备简陋等重重困难,竟然把演员队和弹板拉到游泳池去练弹板空翻等武功。集中演员到游泳池训练,当时在全省文艺界也开了先河。比如李伟昌、张勤等优秀青年演员的弹板空翻正是在游泳池里“翻”出来的。

           “以排带练,扬长避短,出人出戏,勇攀高峰”。这是这个年轻团队所订出的队训。在时间紧,任务重,难道大,要求高的情况下,全队(团)编、导、演、群策群力,冲破了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难关,除了成功地改编、移植排演了《沙家浜》、《杜鹃山》、《龙岗颂》、《瑶山春》及《海岛女民兵》等现代剧目外,还相继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现代新剧目《翠竹岗》和时尚轻音乐剧《青春风韵》等大型现代剧目。其中最受观众欢迎的就是《沙家浜》、《龙岗颂》和《杜鹃山》,所到之处,同行称赞,观众叫座。正是誉满两广,声振海南。区区的吴川县级团体,缘何能演红两广与海南呢?其中最大的买点就是每出戏都有与众不同的南派武功带给观众。例如新编的创作剧目《翠竹岗》在吴川首演和进省城参加全省专业文艺团体新创剧目会演首场演出时,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及著名剧作家杨子静、范敏及著名诗人韦丘等先后均观看了演出,红线女等省、市专家对《翠》剧其中“截流”那场火爆、猛烈且气势磅礴的武功戏亦赞赏有加!
     


     


    “成熟期”——90年代

           改革开放后,粤剧舞台全面恢复上演古装戏。对于吴川粤剧团来说,南派武功戏才说得上是“大有用武之地”。于是全团人马龙腾虎跃,日夜奋战,紧锣密鼓赶排出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且带有“南派”标记的传统剧目到各地巡演。令各界观众大开眼界,反映不俗。时至1990年,吴川粤剧团竟然收到赴“羊城首届国际粤剧节”献艺的邀请。至于参不参演、拿什么剧目去参演,剧团内部就有各种不同的声音:“这次机会难得,我们不防去广州亮亮相”;“我们充其量只是个过山班,有的演员连广州话都讲不正,又怎敢去省城与省港班的大佬倌比拼”?“省港班当然有省港班的戏法,而我们‘过山班’也有‘过山班’的套路”。“功夫人人有,手势不相同,互相观摩学习,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广泛征集大家的意见后,制定出具体措施为剧团赴羊城参演“保驾护航”。比如订出“因地制宜,因人写戏,扬长避短,传承南派,彰显特色”的创作思路,笔者(时任文化局副局长,分管剧团与文艺创作)亲自到深圳邀请已退休随儿子生活的老编剧许绍钦“回娘家”与林国光等组成一个“老、中、青”三结合的创作(包括唱腔、音乐、舞美、灯光设计)班子,从剧本酝酿、构思到定稿,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但在剧本搬上舞台的“以排带练”中,为切实做到既“传承传统”又“推陈出新”,更要做到符合剧情的发展需要而精益求精。特别是为练好“高台双照镜”等高难动作,武功演员在没有舞台排练,只是在剧团宿舍大楼的天棚上练习与排演的简陋条件下,仍坚持日夜训练,连续作战,往往轻伤都不下“火线”。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个多月的精雕细磨,一出由本团自编自导自演的《草莽英风》终于搬上舞台与当地观众见面。首场演出是在振文镇低坡村,时任省文化厅副厅长陈中秋、省剧协主席李门、省艺术研究所长吴世枫、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关汉、省艺研所副所长马明晓等领导、专家应邀专程赶到现场观看演出,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1990年12月23日,首届羊城国际粤剧节组委会安排吴川粤剧团的新创剧目《草莽英风》在广州平安戏院作首场演出。除省、市宣传文化的领导、专家外,还有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及罗家宝、林小群、卢启光、梁耀安、陈少棠等省、市粤剧大佬倌及众多的粤剧名伶也光临指导和捧场。台上剧情紧凑、扣人心弦,台下观众热情高涨,掌声阵阵。中场休息时间,红线女兴致勃勃上到后台看望演职员,并对林国光团长说:“这出戏你们编得好,演得也好,很有特色,看了上半场,就急着要看下半场!”当戏演到“杀妻”时,只见杜元高(林国光饰)在“杀妻”时那前后磋步,单腿、抖盔、震翎子、甩水发等那一招一式的精彩表演,无不令台下的观众看得聚精会神,入木三分!当演到“乱府”这场较集中展示南派武功高难动作的“重头戏”时,台下逾千观众骤然肃静下来,个个全神贯注盯着台上演员的一招一式。只见剧中人刘灿(李伟昌饰)挥洒自若地用南拳几下招式就将四个围拢而来的对手一一击败,对手个个闻拳丧胆,趴地求饶。刘灿乘胜追击,快步从第一张椅子跳起,越过中间坐人的椅子,跃身“飞”上三层高台,再顺势盘腿来个“观音坐莲”“双照镜”坐在三层高的高台上正面亮相。台下顿时掌声雷动,喝彩声、赞叹声不止:“真功夫、硬功夫!”“演员武功真犀利!个个身怀绝技!”“吴川剧团真了不起!”

           12月24日上午,省戏剧家协会和省艺术研究所联合召开“吴川粤剧团演出新编剧目《草莽英风》研讨会”。省戏剧界和艺术研究方面权威机构竟然特别为一个县级剧团专门召开剧目研究会,可见,这正是《草》剧初战告捷所引来的轰动效应。大家一致认为该剧无论从选材到表演程式都紧扣在继承与运用粤剧古老排场方面落足了功夫,大胆地运用了“结拜”、“大审”、“杀妻”、“乱府”、“西河会妻”及“大战”等多个传统排场,巧妙地将“手桥”、“震翎子”等南派武功的套路和“双照镜”及“高台照镜”等高难度动作维妙维俏地展示在羊城的国际舞台,特别是在传承南派武功戏弘扬南路粤剧艺术之光大方面更是功不可没。 “


    创新期”——新千年之后

           时间的年轮飞速转到了2000年,吴川市委宣传部与市文广新局已将“振兴粤剧南派艺术”作为“文化兴市”的重头戏来抓。尤其是经过粤剧南派艺术第二代传人林国光老团长悉心的传、帮、带,南派艺术第三代传人郑永健为举旗人的吴川粤剧团,可谓年年有新招,在剧目生产,艺术创新,拓展演出市场方面,在全国同类戏曲社团中一直遥遥领先!

           自1990年《草莽英风》在羊城引起轰动效应以来,吴川粤剧团的南派艺术已受到海内外戏剧专家同行的高度关注,先后于2002年、2010年到香港作研究性演出和到澳门作“南派粤剧”专场演出。林国光团长受邀在香港作了“粤剧南派艺术”专题讲座。省文化厅专门发文确立了吴川市粤剧团“南派艺术”的地位。著名粤剧大师红线女多次在全省有关粤剧专题会议上对吴川粤剧团苦心经营的南派粤剧亦赞赏有加,并即席挥毫“风正潮平好扬帆”的题词勉励林国光团长。2004年由吴川市政府主办召开了“粤剧南派艺术研讨会”,国家文化部,省市领导,省、港、澳以及广西等各路专家汇集吴川,与罗品超、罗家宝、林小群、丁凡、蒋文端、彭帜权、梁耀安、麦玉清等粤剧大佬倌、粤剧红伶济济一堂,共商弘扬“粤剧南派艺术”发展大计,尤其是该团参加粤、港、澳三地联合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粤剧为世界非物质遗产的送审节目,受到申遗工作组毛小雨主任等专家的高度肯定,认为吴川粤剧团的演出都是带有标榜性的传统粤剧,以吴川粤剧为代表的南派粤剧在申遗过程中显现其巨大的内涵和价值,正吻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评审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定义,为粤剧成功申遗作出了重大贡献!

           更值得庆贺的是,吴川粤剧团所传承和发展的“粤剧南派艺术”品牌2014年已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这将在广东粤剧发展史上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荣耀海外

           世界上有讲粤语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正如当代著名戏剧专家毛小雨所说:“当远离故土的游子思乡心切,粤剧往往成了排遣乡愁的最好载体”。遐迩驰名的南派粤剧早已饮誉香江,辐射至东南亚。吴川粤剧团先后于2008、2012年及2015年先后三次远渡重洋到新加坡交流演出。正可谓粤剧南派艺术已三度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同时也让世界认识了吴川,让刻有吴川标记的粤剧文化飘红海外!仅以2008年首次出国演出为例,在拥有众多国际社团参演的新加坡第六届艺术节的技艺大比拼中,代表中国广东粤剧界的吴川粤剧团隆重推出的南派武功戏《草莽英风》以其风格独特的精湛表演而征服了全场的观众。当剧情演到“拗箭结拜”、“大审”、“杀妻”、“西河会妻”、“乱府”等异彩纷呈的传统排场和“双照镜”及“骑人照镜”等高难动作时,台下观众无不都异口同声啧啧称奇,频频掌声四起。有一位台山籍的老戏迷还给剧院留下一张留言:“我看了几十年的戏,凡有粤剧来演出我必定到场观看。唯有今晚看吴川的南派武功戏,才是假戏真做,演员演的全是真功夫,令我大饱眼福和耳福。真系过足了戏瘾!”新加坡国际艺术节组委会特意为吴川粤剧团授予“粤剧南派,星耀狮城”纪念牌匾,《联合早报》、《海峡时报》等新加坡中英文版媒体对此亦作了较大篇幅的跟踪报道。

           粤剧南派艺术在吴川经历过风吹雨打的“成长期”,厚积薄发的“磨合期”,花果飘香的“成熟期”和精雕细刻的“创新期”这足足半个多世纪的演绎之后,不仅在当地历演不衰,还在异国他乡也倍受赞赏;她不仅是吴川文化一张光彩夺目的名片,还是光耀世界的非物质遗产!

     

            本稿件转载自湛江日报,作者为林学斌。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其稿件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