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红船旧话】大佬馆的深沉乡愁 乡音不断粤曲便不亡

    发布时间:2015-09-16 作者:钟哲平 来源:粤人情歌 点击:

      

    在桂城粤剧粤曲传习所林锦屏教小学生学习粤剧基本功
     

           几天前,一众粤剧大佬倌来到南海桂城三山港小学,为桂城粤剧粤曲传习所揭牌。这间小学设有专门的粤剧展览室和练功房,虽然年轻的孩子们根本不认识现实中的这些明星爷爷奶奶们,但看见展示出的各种粤剧道具,眼中依然闪烁出兴奋的光芒。他们是幸运的。

      著名粤剧演员林锦屏说: “我的家乡就在这里,这里的粤剧气氛很好,出了很多大佬倌。看到家乡依然这么重视粤剧传承,我很感动。”


    孩子们对这位明星奶奶充满好奇
     

      回故乡传承粤剧是深沉的寄托

      林锦屏在台上和几位小学生聊粤剧的时候,叶兆柏摇着一把大扇子,在一旁为孩子们扇着。这些老艺术家们,脸上也带着孩子般的笑容。陈仲琰在台下忙来忙去,帮忙布展。他指着学校操场的方向说:“我家祖屋还在这里,就在后面!”

      回到故乡,传承钟爱一生的粤剧,这是一种怎样深沉的寄托。


    传习所的练功房

      南海平洲,是粤剧明星的摇篮。民国著名粤剧小生金山和以及他创办的粤剧娃娃班。就在平东的一家祠堂上课、练功。祖先的福荫,成就了后代名伶辈出。

      著名粤剧男花旦林超群、金枝叶,武生张盛才、陈展生、叶大富,丑生鬼马春等粤剧名伶,昔日都是“乐群英粤剧娃娃班”的娃娃,是金山和手把手教出来的。一脉相承,粤韵不歇。平洲此后又走出了靓少佳、陈卓莹、白超鸿、林小群(林超群长女)、林锦屏(林超群小女)、叶兆柏等粤剧明星,可谓星光熠熠。

      这些大佬倌们,都称金山和为“平洲名伶之父”。
     

      繁华旧事 演戏就是过日子

      粤剧粤曲和粤人的情感纽带高度粘连的程度,似乎比别的剧种更明显。富贵之人多保守,富裕之地多讲究,粤人一直有较“顽固”的生活习俗,去到哪里都不易改变。比如煲汤、喝茶、听粤曲。

      此外,这种流淌在血液里的基因,也和粤剧演出最初的形态分不开。

      中国传统戏曲本来就和祭祀酬神仪式有关,在“南海神庙、顺德祠堂”的珠三角地区,演戏就更是人神共乐了。

      如顺德大良龙氏在同治十三年(1874)有乡规:“乡会试,谒祖,演戏四本。”《南海吉利下桥关树德堂家谱》记载:“中式(试)演戏,千益会出吸金一百元……”(李计筹《粤剧与广府民俗》)

      中山盛产菊花,每年的菊花会,也要张灯结彩,作梨园之乐。各宗族争办赏花会,搭棚唱戏。戏台楹联也有不少佳作,如“悦耳有新腔羯鼓催来篱边细度声声慢,赏心无俗韵鵾弦谱出径畔徐传滴滴金”,“高情何以叙哉会千古孝子忠臣歌舞胜场繁华仍归淡雅,幽赏正未已也奏一声阳春白雪吹嘘盛世隐逸亦俱风流”。

      这些赏心乐事,总和曲韵相伴,怎不让人难以忘怀?
     


    左五为金山和,左四为关德兴,左六为梁醒波。(白超鸿供图)

      罗家宝:顺德口音容易唱粤剧吖嘛

      要讲到名伶之乡,当然不能不提顺德。千里驹(1886-1936)、白驹荣(1892-1974)、马师曾(1900-1964)、薛觉先(1904-1956),这些大名自是如雷贯耳,还有冯镜华、李海泉(李小龙的父亲)、谭兰卿、靓少凤、何剑秋、石燕子、陈皮梅和陈皮鸭姐妹、冯少侠、新马师曾、罗家权、罗家宝、罗家英、小神鹰、白雪仙、罗艳卿等,真是“十只手指都数唔晒”!

      罗家宝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当记者问道:“点解顺德会出咁多名伶啊?”罗家宝并没有如当今不少官员、学者一样长篇大论地分析此乡文化如何厚重群众如何多才,而是随口说了一句很朴实的话:“因为顺德口音容易唱粤剧吖嘛!”

      这句简单的话,其实道出了粤剧的精髓。

      一种地方戏曲,长盛不衰并不难。长盛自然是不衰的,难的是不盛已久,依然不绝。

      我们不得不很心痛地承认,粤剧已经进入了后一种情形。然而正因如此,粤剧又有了另一种内涵,进入了另一种境界——这不仅是一种娱乐、一种艺术,更是一种乡愁。

      粤曲,便是乡音。只要乡音不断,粤曲便不亡。粤曲浓缩了乡愁的滋味,可以下酒。乡音乘着粤曲的翅膀,在四海飞扬。

     



            本稿件转载自粤人情歌,作者为钟哲平。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其稿件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