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讨论】秦中英离世 “红线女之忧”会不会成为现实?

    发布时间:2015-07-07 作者:钟哲平 来源:羊城晚报 点击:

      秦中英是粤剧界著名的“老顽童”  郑迅/摄

    秦中英是粤剧界著名的“老顽童”  郑迅/摄
     
        2015年6月27日,著名粤剧编剧秦中英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91岁。         

    秦中英从事粤剧编剧60余年,约三百部作品被搬上舞台,代表作有红线女主演的《昭君公主》、《白燕迎春》,陈笑风主演的《绣襦记》、《王大儒供状》、《朱弁回朝》,罗家宝主演的《袁崇焕》、罗家英主演的《糟糠情》等。去年,90高龄的他还以新编粤剧《南国菩提》获得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编剧奖。


    粤剧《东坡与朝云》剧照,丁凡、蒋文端主演

    秦中英的离世,令不少戏迷感慨,有传统功底的编剧越来越少了!在如今演出繁荣的粤剧界,新一代编剧能否继承或超越老一辈的水平?“红线女之忧”会不会成为现实?

    强调古典文学修养,逐字逐句为学生改曲

    秦中英的学生李新华很肯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如果这次老师的故去,不会引起粤剧界‘冇人写粤剧了’的悲叹,这就是秦老师的成功,又是对我们的勉励。因为老师在最后的十年里,都是在带学生、教徒弟。薪火相传,是他最大的心愿。今年春节我同余楚杏给他拜年,他还说: ‘接下来找个时间同你地上上课,每天两个钟,读经史,对你们的写作一定有用。’可惜,还未实施,他就走了。老师最担心的是,他走后,我们写不好粤剧,或者不写粤剧了。他最近十年带的学生,也有最终放弃学戏的。老师很痛心,也很无奈,毕竟这个行业走下去不是那么容易。”
     


    粤剧《袁崇焕》剧照,罗家宝主演

    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倪惠英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近年来,她每次去找秦中英谈戏,秦中英都表示,很想趁有生之年,多收几个学生,把传统粤剧的好东西留下来。

    粤剧演员带徒弟,教的是唱腔、身段、一招一式。而秦中英作为一名编剧,他带徒弟,教的却不仅仅是写剧本,还有对粤剧曲牌的运用、对唱腔和流派的理解、对故事和情感的表达、对传统艺术的悟性。

    李新华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老师无数次说过: ‘你们几个,写剧本都不成问题,都可以在全国全省获奖,但填曲还不过关。戏曲戏曲,只有戏没有曲怎行?填不好粤曲的编剧怎叫粤剧编剧?’老师会对我写的剧本里的唱段进行逐字修改,把每一个不合音律的字眼划出,然后用一个合意合辙的字换上。这样最能得到提高。印象最深的是前年我写大戏《杨翠喜》。老师说,写曲要懂粤声的 ‘尖沉’。有一句‘老爹爹在家里种了菜蔬’,他说这里没有一个下平声,也就没有 ‘沉’,不好唱不好听,他改了几个字眼,变成‘老爹爹在家勤种甜蔬’,有了 ‘勤’、‘甜’两个下平声,也就有了‘沉’,效果完全不一样了。从此我写曲时,就学会了 ‘尖沉’。”老师去世,李新华调寄《金缕曲》怀恩师:“仙境蓬莱新曲撰,上高台,再把琵琶奏。尘世远,又闻否?”   
       

    粤剧《南国菩提》剧照   

    去年拜秦中英为师的何家杰原本是位戏迷,看戏久了渐渐入道,想学编剧。秦中英觉得他有天分,又勤奋,就认认真真地从基础教起。秦中英给何家杰开了一张读书清单,叫他先不急写戏,要打好古文功底!于是何家杰就苦读《古文观止》、《幼学琼林》、《千字文》。他背书的时候,读幼儿园的女儿也好奇地跟着一起背。结果是女儿记得比他好多了。何家杰深深感受到,自己已经错过了从小打基础的黄金时间。像老师这样念私塾出来、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的老编剧,如今确实不可能再有了。       

       
    粤剧《昭君公主》剧照,红线女主演

    算一算年龄,其实秦中英比起南海十三郎和唐涤生,并没有“年轻”多少。而秦中英用比他们多活的半辈子,源源不断地用作品和为人,为年轻编剧留下受用不尽的财富。

    留在人间的财富,是作品,更是激情

    倪惠英觉得,年轻编剧应该向秦中英学习的,除了古典文学的修养,还有治学严谨的态度和饱满的创作激情。

    倪惠英说:“我今天到秦老师家上香时,他太太说,秦老师入院前曾交代,转告我,一定要将那个戏排出来。”倪惠英话未完,已哽咽起来。 “那个戏”是不久前秦中英改编古本木鱼书故事,为倪惠英写的一个剧本。动笔前,秦中英和倪惠英谈论了好多次。倪惠英讲到这个故事流传到德国以后,对歌德十四行诗的影响。两天后,秦中英告诉她,他已经重读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找到了灵感。         

    像倪惠英手上未排演的剧本这样的秦中英遗作,仍有不少。         

    反映致公党历史的《司徒美堂》,即将排演。 
            


    秦中英(中)在九十华诞寿宴中 郑迅/摄

    曾主演秦中英最后的公演作品《南国菩提》的邓志驹,手上也有三首新曲,是秦中英不久前写给他的。分别是悲愤的《屈子沉江》、浪漫的《裴航遇云英》、深情的《后羿梦嫦娥》。邓志驹说:“主演《南国菩提》,我是沾了六祖的光,也沾了秦中英老师的光。秦老师早年为陈笑风写过一个关于李叔同的剧本,对佛法很有研究,他的作品也像六祖的话,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广东粤剧院院长丁凡也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秦中英有一次住院,很激动地给他打电话,说深深体会到医务工作者的艰辛,要写一个戏来反映他们的情感和生活,希望丁凡来主演。秦中英很快写好了剧本,交给丁凡。这是一个美丽而哀伤的爱情故事。护士爱上失明的医生,细心照料,要和他共度余生。

    丁凡说:“秦老常常给我们讲爱情,他说粤剧没有爱情就不美。我们排演《东坡与朝云》时,秦老师带着太太来给我们说戏。他说:‘你们看我太太是不是越来越漂亮啊?戴上珍珠项链,就更动人了。这是因为有爱情。女人有爱就会美,戏剧有爱也会美。”丁凡他们就问秦中英:“你是怎样追你太太的?”秦老爽朗地笑说:“好简单架,拖下手仔,唱下歌仔,搞掂!”         

    秦中英的脑海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剧本灵感。就在不久前,他又想到,今年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应该写个关于东江纵队的戏,这是一段不应忘记的历史。          

    这次住院,平日睡眠极好的秦中英因身体不舒服,晚上睡不着,第二天依然高兴地对太太说:“睡不着也好,我一个晚上度了三条戏桥!”

    继承与创新,戏剧界永恒的难题

    著名粤剧编剧潘邦榛在《忆与秦老谈创作》一文中写道:“犹记一个多月前,笔者还与名导演郑卫国及红派传人、名旦苏春梅在秦老家中笑谈新戏创作,仍见他精神奕奕。春梅建议秦老以红线女一生为题材编个新戏,秦老想了一下,说 ‘有难度’;笔者支持春梅,认为正因为有难度,才靠秦老动笔,因他确是功力深厚的高手,而且十分深刻了解女姐。他听后笑了笑,接着就兴奋地和我们谈起多年与女姐的交往和合作……只可惜,如今何处再觅英才啊!”          
        潘邦榛认为,秦中英的功力,在于“重视与名伶老倌合作,为演员 ‘度身定造’剧本,做到演员喜欢演,观众喜欢睇。”还有“写好主题曲,写出感情,传出韵味”。          

    这些功夫,不是轻易掌握的。著名粤剧编导梁建忠直言不讳地说:“现在很多年轻编剧,做了不少工作,他们肯从事这个行业,已经难能可贵了。但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多学习传统,学习梆黄、牌子、小曲、大调的运用,不要以为会写几首新诗、新曲,就会写粤剧了。这些功夫是要像老火汤一样浸出来的。”         

    著名粤剧编剧梁郁南则更看重秦中英作品中的时代精神。“秦老师跨越新旧社会,历经磨难,乐观处世,敢言直言,乐于扶掖后辈。他生命不息、写作不止的精神,是我们粤剧界学习的榜样。秦老师从旧社会过来,在新社会成长,《绣襦记》、《朱弁回朝》、《昭君公主》等作品在主题立意、思想内涵上,都与旧时代作品有质的区别。新时期秦老师已是古稀,但依然写出《白燕迎春》等充满时代气息、讴歌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说明秦老师的创作观念是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秦老师留给我们的启示,是粤剧创作必须坚守传统,同时大胆创新。”        

    曾主演秦中英作品《糟糠情》的香港著名粤剧演员罗家英说:“秦老师的作品,和旧戏不同。曲里有戏,词中有物,而不是以往的花花月月,重重复复。真怀念他!老一辈所剩无几了。现在新人类有自己的班子,旧的东西没学好,就匆匆用新的东西替代。我们老头子走开啦!”          

    去年,秦中英在纪念粤剧舞美大师南佗的文章里,也表达了这种传统丢失的隐忧。   

    “演员 ‘带戏出场’的同时‘带景出场’……简洁清朗的舞台给予演员最大的表演空间,扑蝶登楼,跋山涉水,赶路探庄等等,都用独特优美的身段动作去表演,充分表现了戏曲艺术的写意风格……提到粤剧的舞台创新,我就想起我们的舞台布景设计制作大师南佗。南佗一生从事粤剧舞台的设计制作和传艺授徒,他思维敏锐,技术精湛,勇于探索创新……南佗曾为桂名扬主演的名剧《夜吊白芙蓉》设计布景,有一场只用两块硬片,一桌一椅,就使闯入爵子府救出白芙蓉的陆子鸿由头门打到大堂,由大堂打到后堂,场景非常逼真……既为演员留足了表演空间,又能迅速变换场景,真是满台生色,观众看得如醉如痴……现在的粤剧舞台为什么都被木头铁架和泡沫占领着,而戏曲舞台的主角——人,却被挤到角落里去了?!……现在政府那么重视培育发扬传统文化,我们粤剧人应当怎样做?大家好好想一想。今天我们纪念南佗,怀念南佗,就是希望大家学习和继承南佗的艺术精神,大家多动点脑筋,多流点汗,少去‘炒更’,多点合力,把粤剧的事情做好。”(秦中英《舞台创新话南佗》)    

     



            本稿件转载自羊城晚报,作者为钟哲平。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其稿件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