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西资讯】源远流长粤演粤烈 停不下来的湛江粤剧

    发布时间:2015-06-26 作者:秩名 来源:新浪湛江 点击:

        “梅菉圩遇重阳节,客户各醵厚赀,搭蓬厂野外,张灯结彩,迎神演戏,轰饮昼夜,远近观者以万计,方六七日而后止”。清《梅菉志》有载吴川节庆时候的粤剧表演情状。显然,那时也是万人空巷的繁荣境况 。

      湛江粤剧又称下四府粤剧,发轫于清代中叶,流行地区广东、广西部分地区。是早期在高、雷、廉、琼广 东下四府流传的粤剧流派的余脉,有较浓的地方特色。

    湛江粤剧湛江粤剧
     

      文武双全声乐亮

      下四府粤剧艺人出身贫苦,班主亦无厚资,故服饰无华,乐器简单,舞台装置因陋就简。但他们凭精彩的 表演、过硬的武功赢得观众。下四府粤剧艺人都练就一手绝招,诸如吊辫、过山、吐血、三上吊、踩煲、 踩跷、甩发、高台椅功等南派武功,技巧卓绝,非别地艺人可望企及。因武戏著称,故小武饰者备受尊敬 。其他角色仍按粤剧传统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行。有的戏班把演武戏为主的叫 靶子角,演文戏为主的叫衣箱角。靶子角又有小武、武生、大花脸、二花脸、六分等行当之分;衣箱角又 有正旦、小生、文杂、花旦等行当之别。

      清朝后半叶,湛江城乡酬神演戏成风,粤剧班在多种表演艺术品种中,被群众尊为上品,称大班戏、名班 戏。他们应邀以神诞、年例、神功、喜庆等名义演出,很受群众欢迎。演出多是露天草台面对成千上万的 观众,唱又是采用舞台官话,故剧目多为武戏,逐渐形成表演上粗犷朴实、勇武刚烈的风格;其声腔既袭 梆王为主、牌子小曲为辅的旧规,又创中板吊板、流水等板腔,并增添念白类的课子;其伴奏音乐,突出 大锣、大钹、唢呐,声音高亢激越,方圆数里可闻。

    文武双全声乐亮文武双全声乐亮
     

      上世纪30年代,最先到广州湾(今广东湛江旧称,曾为法国殖民地)演出的省城名伶是岭上梅和以张灵茜 为首的女班。抗战胜利后,有白芸生、陈宝兰夫妇等演员到湛江,在戏院演出布景除画片外,还出现电光 布景、机关布景、幕间演奏爵士音乐,还出现西装戏。这对湛江粤剧有很大的促进。

      上世纪60年代的前五年,湛江粤剧人才辈出,剧目繁荣,舞美、音乐、表演都有新的突破。湛江专区青年 实验粤剧团由庞秀明、陈祖富主演的《杜十娘》、廉江粤剧团由小云裳主演的《哪吒闹海》和湛江市粤剧 团少年实验队由朱显章、邢素珍主演的《白蛇传》,以其独有的南派武功技巧和新的艺术形式轰动广州。

      1969年普及革命样板戏,湛江地区与市都组织“大会战”,湛江地区革委会以地区文艺宣传队为主,集中 全区的主要演员,排演《智取威虎山》;市革委会以市文艺宣传队为主,集中数十名业余演员和音乐员, 排演《沙家浜》,粤剧艺人唱京剧,非驴非马。后移植为粤剧,但革命样板戏的唱词一个字都不允许改动 ,造成音乐唱腔的南腔北调。但通过演出革命样板戏,粤剧艺术有明显的提高,出现幻灯景、网景、硬景 和面光、耳光、柱光、顶光等配套的舞台布景;使用铜管、木管、弦乐等中西乐器,组成交响乐伴奏,加 强气氛音乐;表演上练就高难度武功,舞台出现严肃认真、完整美观的艺术高要求。

    文武双全声乐亮文武双全声乐亮
     

      “文革”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粤剧舞台非常活跃。农村恢复年例戏,春班、秋班都很活 跃,群众观看粤剧如饥似渴,城乡曾一度出现粤剧热。以后提倡上演剧目“三并举” (传统剧、新编历史 剧、现代剧),湛江地、市粤剧团上演了现代戏《母与子》、《魂牵万里月》,新编历史剧《洗夫人》、 《绝域行》和大量优秀传统剧目。有的被广东、广西电视台录像,反复播放。湛江的粤剧艺术更受重视, 湛江市粤剧团被市委、市府命名为文明单位,出席广东省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积极分子代表 大会,湛江的粤剧艺术团体,曾多次受到省、市领导机关的表彰。

      1985年按中央文件精神,湛江市及各县的国办粤剧团都先后参加了省艺术节,湛江粤剧团于1988、1989年 ,分别由湛江市文化局局长祝宇、副局长丁映茜率领,先后到香港、新加坡演出,受到当地观众和行家的 欢迎,上世纪50年代创作上演至今的《悦城龙母》在海外演出更受观众的好评。

      江山代有人才出

      1911至1949年间,湛江各县下四府粤剧班有“福华”、“乐其业”、“福样华”、“胜寿”、“大三星” 、 “新中华”等数十班之多,演出剧目是江湖十八本,如《三度梅》、《七贤眷》、《雪中炭》、《七 状纸》、<<黄花山》等。由于传统戏和传统功的哺育,湛江粤剧出了不少著名艺人,如一标(标仔)、二灿 (灿仔)、三黄(黄四)、四水(水仔)等四位名小武和大牛德、老天寿、张瑞棠、冯天佑、黄泡养、杨镜波等 ,他们饮誉高雷,为妇孺皆知的名优。

    江山代有人才出江山代有人才出
     

      抗日战争爆发,大批省港粤剧名优南来广州湾。有的全班人马前来演出,有的前来组班或搭班。薛觉先、 马师曾、梁醒波、廖侠怀、谭兰卿、红线女等先后在广州湾的赤坎、西营(今湛江市霞山区旧称)的戏院 演出,唱功突出、音乐悦耳、服装华丽、布景新奇。梁雁崧、郎筠玉、赵连碧、少浪萍、廖少德、陈展鹏 、湘文非等搭班下乡演出,全本(日戏)由小武担纲,双出 (夜戏)由生、旦担纲,使湛江粤剧文武既佳。

      1952年。为加强对职业粤剧的领导,有利于粤剧事业的发展,各团均与地方挂钩,艺风在湛江市,新自力 在廉江,艺新在遂溪,光艺在吴川,接受当地政府的领导,各市、县都派下团干部。同年,粤中文联粤剧 一队来湛江演出,艺术水平引人注目;粤西地区领导征得粤中文联同意,1953年该队调来湛江,改称粤西 粤剧团。各团为了加强竞争能力,都先后到广州高价请演员加顶,孔雀屏、谈笑风、我自豪、胡边月先后 到湛江加盟粤西、艺风,后因工资与原班人员悬殊,孔雀屏、谈笑风、我自豪自觉降低工资。落户湛江, 成为美谈。

      1959年,地、市、县粤剧团都转国营,党和政府加强了对专业粤剧团体的领导,艺人受到鼓舞,湛江专区 集中全区主要演员,由谭天亮、白芸生、梁三朗、孔雀屏主演《寸金桥》;湛江市粤剧团由我自豪、胡边 月主演《春风桃李》为建国10周年大庆献礼,受到社会的好评。为适应湛江粤剧的发展,1959年开办湛江 艺术学校粤剧班,湛江市粤剧团增设少年实验班,培养了100多名粤剧学员,他们在唱、做、念、打等方 面都有较扎实的基础,其中有的成为湛江粤剧的后起之秀。

    小孔雀屏小孔雀粤剧班
     

      孔雀屏、黄伟坤、张华、凌飞、温玉、李雪冰、谢碧霞等演员,获得观众和媒体的赞誉。1990年湛江粤剧 团、吴川县粤剧团被邀请参加羊城国际粤剧节,演出《双枪陆文龙》 (黄伟坤、孔雀屏主演)、《草莽英风》(林国光主演),得到同行的称赞。孔雀屏、黄伟坤跻身名家行列,分别被安排在《六国封相》中“ 推车”和扮演六国元帅。湛江粤剧团办的小孔雀粤剧班小学员被安排作基本功表演,获得红线女主持的小 红豆基金的奖励。

    梁兆明梁兆明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培育更多的粤剧英才,经过多年的强化训练,一大批优秀青年演员脱颖而出文武生梁 兆明就是其中一个佼佼者,他扮相英俊,是当今粤剧界文武双全的文武生。由于注重人才的培养,剧团呈 现英才迭出,长盛不衰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每次演出,荟萃了湛江粤剧团的艺术精英——梁兆明、麦文洁、莫燕云、林婷、吴剑鸣、郑建平、张华、 凌飞、梁燕飞、梁小飞、廖军等一批声、色、艺俱全的优秀演员,组成了强大的演出阵容,呈现出朝气蓬 勃、艺术高超的崭新面貌,让观众耳目一新,欣赏到精彩的高水准的粤剧艺术。
     


     

     

            本稿件转载自新浪湛江,作者不详。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其稿件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