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创作的精品意识和全国视野

    发布时间:2015-02-13 作者:欧阳明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土缘》剧照

    粤剧精品
    推动本土文化走向全国
     
      我国是个地域辽阔、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国度。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都有扎根于本土、世代传承、有着浓厚民族特色,地域风格的本土文化。粤剧作为广东本土文化的代表,对外来文化从来不抗拒并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在明代形成的初期,粤剧对外江戏各种表演元素的精华尽量吸收,为我所用。戏剧大师欧阳予倩对粤剧的兼收并蓄的做法十分赞赏:“粤剧运用不属于梆黄的曲调,究竟有多少种,没有统计过,也无法统计,总之为数很多,没有哪一种曲调拿不进来,真是古今中外,信手拈来、任意裁剪,运用之灵活自由,不是个中人很难想象。”粤剧大师红线女认为:“粤剧的形成,是我们前几代的粤剧工作者,特别是演员,音乐、编剧,曾经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进行大胆的艺术改革,把唱昆曲、唱戈阳腔、唱徽调的旧的大戏推进新的阶段,使之形成广东粤剧艺术。”突破框框,博采众长,粤剧慢慢在声腔、表演、剧目等方面有了自己的特色。但粤剧得到真正的大发展,并在全国产生影响,则是解放后的事。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扶持和关怀下,粤剧事业呈现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名角迭出,好戏连台。五十年代后期,广东粤剧院演出的粤剧《关汉卿》、《搜书院》等一批粤剧精品,开始受到全国同行瞩目。一九六四年,中国京剧院《红灯记》来广州演出,轰动一时。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陶铸指示:“粤剧也要搞《红灯记》。”

      一九六五年,广东粤剧院汇集了当年该院最高水平的创作力量打造现代粤剧《山乡风云》。由原市委书记吴有恒联手著名粤剧编剧家扬子静、莫汝城创作剧本,并由红线女、罗品超、罗家宝、文觉非等一众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领衔主演。此剧在中南五省戏剧会演一推出,即引起轰动效应,被称为粤剧现代戏的里程碑。会演过后,全国很多兄弟剧种争相移植演出,在全国戏剧界影响很大。后来《山乡风云》被邀请到北京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被誉为“北有《红灯记》,南有《山乡风云》。”粤剧也因此奠定了全国十大戏曲剧种的地位。

      现代粤剧《山乡风云》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粤剧同行,让大家拓宽了艺术的视野,并得到启迪:努力打造艺术精品,是推动本土文化走向全国的重要途径。
     
    大视野
    开掘本土题材更深更广社会内涵
     
      本土题材是戏剧创作的富矿。其浓郁的地域特色及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使本土题材具有“人无我有”的魅力和题材优势。然而在利用本土题材创作剧本的时候,作者又不能囿于狭义的本土小众文化的概念。必须拓宽视野,站在中国社会乃至人类发展生存的高度审视,开掘本土题材更广更深刻的社会内涵。现代粤剧《土缘》、《碉楼》,就是善用本土题材,成功打造成粤剧精品的例子。

      一九九七年,广州文研所二位作者从广东电视媒体播放的一条专题片中获知,广东某地农村引入市场机制,首次对土地经营权实行投标竞争,价高者得的真实故事。这一农村的新鲜事,让二位作者敏感地意识到这个新闻故事里面的戏剧元素。在当时任广州市委宣传部部长朱小丹的建议下,二位剧作家多次深入到珠三角农村体验生活及与农民广泛的接触交流。农民对土地深深的情结,对土地经营的新观念打动了他们,于是,二人决定联手将此事写成粤剧剧本,搬上舞台。在进行创作的时候,究竟从哪个角度去表现这个本土题材,并充分挖掘这个题材的社会内涵及现实意义呢?经过反复思索,二位作者认识到:当时中国社会正进一步深入开放改革,不论是农村抑或城市,类似于广东农村出现的这种新鲜事物可谓层出不穷,应该站在广东本土看全国。把这个题材宏大的题旨挖掘出来,因此,他们没有直接写投标这件事。而是扩阔视野,透过广东本土这件事,敏感地意识到,中国农民与土地千百年来相互依存,小耕小作的情义结和生存状态,经过开放改革洪流的冲刷,这种小农意识和落后的生产手段,必将发生深刻的改变。这个本土题材蕴含的深刻社会内涵不仅对广东农民的旧观念造成冲击,也会辐射至全国,让中国农民得到启示。因此该剧集中表现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新一代农民与老一代农民在土地经营和生产上新旧思想观念激烈的矛盾冲突。塑造了以阿凤、刘大发、阿贵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情系土地,敢为人先;在土地承包及开发经营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剧本完成创作后,由广州粤剧团著名演员倪惠英、梁耀安主演的现代粤剧《土缘》便参加了一九九七年在广州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戏剧节的演出,获得观众的热烈欢迎及戏剧界的好评。荣获“九七中国曹禺戏剧奖剧目奖”,一九九九年,作为向建国五十周年大庆献礼五十台戏剧精品剧目之一,经多次修改提高的现代粤剧《土缘》,代表广东省晋京演出,得到北京戏剧同行及专家的高度好评。并被中共中央及地方媒体广泛报道,誉为“唱红北京”、“我国戏剧舞台的新收获”、“把粤剧推向新世纪”。二00一年,《土缘》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现代粤剧《碉楼》是以联合国物质遗产名录的广东开平碉楼建筑群落作为创作蓝本。开平碉楼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历经数代开平当地的华侨陆续回国建成。为了更深刻体验这个本土题材的内涵和寻找开掘这个题材的最佳角度,作者多次到开平侨乡体验生活,并对我国的华侨历史作了深入的了解。老一代华侨魂系家园,眷恋故土的情怀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并从中得到了启迪。我国是移民大国,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侨约3000万至4000万之间。虽然祖藉和居留时间长短各有不同,但海外华人有极深的同根同源的意识,对祖国有很深的依恋之情。而乡愁情怀也古已有之。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都无不生动地表达了古人悠悠不尽的思乡情。跳出广东开平侨乡,走向全国,甚至全球追溯华侨历史的大视野,让作者创作思路豁然开阔。他没有走以往那些直接表现华侨爱国爱家的老套路,而是把我国华侨,乃至人类共有的乡愁情怀作为《碉楼》的戏魂去结构情节,塑造人物。因此,戏里面那座古老沧桑的碉楼,就不是一座普通平常的建筑物,而是一代代华侨乡愁情怀的象征。乡愁是一世情,而且是永远割不断的血肉之情。当男主角司徒镇海远赴美国谋生,在尝尽人间冷暖取得一点之财富后,他魂牵梦绕的是默默守着碉楼家园的妻子。虽然离家已三十载,但他仍毅然返回家乡,在他亲手兴建的碉楼下与妻子饮泣团聚。
    现代粤剧《碉楼》二0一四年代表广东省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荣获了文华剧目奖。《土缘》、《碉楼》,又一次让本土戏剧享誉全国。

     
    黎骏声、陈韵红主演《碉楼》
     
    坚守传承
    延续粤剧的希望和辉煌
     
      作为中国戏剧大家庭的一员,粤剧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厚的本土文化积淀和辉煌的过去。在鼎盛时期,广东各城乡、港澳、海外以及广西的一些地区,每晚都有数十个粤剧团轮番上演。而粤剧的演出剧目更是丰富多彩。据粤剧大辞典不完全统计,在粤剧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粤剧编剧创作、改编、移植的传统剧目、新编剧目(包括向全国兄弟剧种改编、移植过来的剧目)共积累有约1.1万多个,其中不乏精品在全国产生过影响。这是历代粤剧编剧对本土戏剧执着坚守,代代传承得来的结果。人类戏剧艺术发展的历史也证明,坚守与传承,是戏剧取得并得以保持辉煌的保证。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莎士比亚,三十岁已蜚声英国剧坛。他参与英国本土文化建设工程,在继承英国民间戏剧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共写出了三十七部戏剧,其中的代表作《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经典剧作,不仅成为英国文化的符号,也成为人类文化的瑰宝,万世流芳。中国戏剧大师曹禺,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就深入钻研莎士比亚和古希腊的戏剧,从中吸取营养。从二十三岁写出成名代表《雷雨》开始,在以后人生的几十年间,始终坚持中国本土话剧的创作,陆续又写了《日出》、《原野》、《北京人》、《晴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话剧精品,成为中国话剧文化的代表。

      但是,戏剧并不可能都永远象莎士比亚、曹禺那样的年代灿烂辉煌、艳阳高照。有时它也会阴云密布、陷入低谷。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时代后,戏剧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网络文化,流行文化以通俗、快捷、多元的优势,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取向和欣赏习惯,戏剧观众被大量分流。以粤剧为例,有人调查统计过,广州粤剧的铁杆戏迷只有约三千人,且绝大部分是中老年观众。粤剧的“编、导、音、美”也人才匮乏,甚至后继无人。在粤剧事业陷入形成以来最大的危机的时候,唯有坚守和传承,才有可能突破重围、延续粤剧事业的希望,为中国本土戏剧文化的继续辉煌作出贡献。

      著名粤剧编剧家梁郁南在去年十一月底举办了个人从事粤剧创作三十年的作品专场演出。三十年前,他从德庆小县城调入广州文艺创作研究所,拜著名粤剧编剧家陈自强为师,承传名家技艺,在粤剧创作的园地坚守并勤奋耕耘了三十年。特别是当粤剧遇到生存困境时,他更是不言放弃,锐意进取。不仅更努力创作,而且不遗余力培养、扶掖后辈。他在粤剧创作上的突出成绩和对粤剧事业坚守传承的精神深受北京专家赞赏、称其是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优秀剧作家。然而,在个人的坚守背后,却是令人揪心的粤剧编剧后继无人的窘境。进入2000年后,所有专业剧团已没有驻团专业编剧。近几年,在职的粤剧编剧就只剩下广州文研院三、二个人,但仅靠几个人又怎能撑起粤剧创作的一片天呢?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生前多次呼吁:培养粤剧编剧接班人已刻不容缓。

      令人感到欣慰和可喜的是,近年来,一些旨在为粤剧编剧队伍造血的措施和做法:如由红线女倡导、省文联和中山大学联合举办的粤剧编剧研究生班,又如由广州市文广新局立项,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实施的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相继出台,令我们看到了拨云见日的曙光。特别是从二0一二年起实施的广州市戏剧孵化计划,敢于改革创新,特事特办,几点非常规的措施成效十分显著。他们的做法是:

      其一,打破体制束缚,唯才是用。对有潜质,有才气的院外青年编剧实行聘任,加以培养。

      其二,成立专家组,为青年编剧创作的剧本实行名家指导、帮扶。

      其三,与剧团紧密合作,实行剧本创作、排练、演出一条龙操作,开辟成才通道。

      在短短二年多时间内,这个计划已先后孵化成功古装粤剧《歇马秀才》、古装粤剧《如姬与信陵君》、现代粤剧《鹅潭映月》、现代粤剧《三生》、古装粤剧《胡贵妃》共5个粤剧和《吊丝的狂想》一个话剧。这些剧目采取了全新的创作机制和排练、演出机制,一批有潜质的粤剧新星的才艺在剧目孵化的过程中锤练和展示,舞台呈现充满活力和朝气。这批剧目推出市场后,立即受到粤剧观众的热烈欢迎。

      我们从这些粤剧新星的身上看到了粤剧事业传承和希望。我们更期待一切有为的粤剧工作者继续发奋图强,打造更多粤剧精品,为中国戏剧事业的再次辉煌添柴加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