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大班中的著名乐师(之二)

    发布时间:2015-01-22 作者:黄帼珍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一)崔蔚林(1911—1975)乐师,又名崔肇森,广东番禺人。自幼居住在广州西关,家中长辈经常请来失明艺人唱戏,崔蔚林自小受到艺术熏陶,9岁会吹洞箫,后来又学会演奏高胡、小提琴和电吉他等乐器,刚刚步入青年时已作曲供业界演奏,18岁时创作的器乐曲《雪压寒梅》被唱片公司录制成唱片。他与堂兄诗野、慕白均常参与民间乐社的演出,成为粤乐界知名的“崔氏三杰”。出于对粤剧粤乐的热爱,年轻的崔蔚林还曾寄身于粤剧团,随团“行走江湖”,夜晚睡在破庙里、戏台下,自称为“黄莲架下架琴——苦中作乐”,因此人们称他为“乐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崔蔚林举家迁往香港。居住在一家禅院的附近。他仅依靠过去的积蓄和演出以及卖曲谱的收入维持生计。他教过许多学生,但从不收取学费, 甚至为贫穷学生提供食宿。这个时期,他常与梁以忠、吕文成、尹自重等粤乐名家交流,并创作了大量乐曲。1939年至1940年间,崔蔚林创作了名曲《禅院钟声》。

      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崔蔚林举家迁往澳门,继续从事作曲及演奏活动,并于1942年成立钻石乐队。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率20多人的钻石乐队回到广州,既在茶座演出,也为粤剧团演出伴奏,他担任乐队的领班和头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该乐队继续活跃在羊城的乐坛上。1951年,全国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崔蔚林入选为广东代表团代表,参与粤剧《表忠》的伴奏乐队。回来后加入珠江粤剧团担任乐队头架。1956年到广东省粤剧院担任乐队队长。从此他和同行一起为不少粤剧设计唱腔,如《忠王李秀成》、《梁祝》等,其中颇为流行的《梁祝》“哭坟”一场的唱腔设计出自他的手笔。崔蔚林演奏技巧精妙,演奏时常常闭上眼睛,全神贯注,人称“乐坛睡神”。他的传世之作《禅院钟声》在海内外广为流行。
     
      (二)骆津(1919——1996)原名骆毓臻,广东花县人。骆津出身书香门第,曾祖父是清代名臣骆秉章。他15岁正式拜尹自重为师,17岁已小有名气。常应邀到电台录音播出,后来担任薛觉先、上海妹等名演员的伴奏乐队头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新世界剧团、广州粤剧团任音乐员,与靓少佳、郎筠玉、卢启光等名演员合作。他还长期从事粤剧唱腔、音乐设计,设计过数十个剧目的唱段,能大胆进行革新、创新。如为现代粤剧《家》设计的唱腔获全国现代戏优秀唱腔奖;《情探》的唱腔设计也有较高水平。他还创作山歌、方言歌与广东音乐,如《荔湖春晓》、《侨光曲》、 《鼎湖春光》、《山村早晨》等。他擅长多种乐器演奏,尤以小提琴演奏闻名,其独创的演奏技巧具浓郁粤乐味。1962年,他在首届羊城音乐花会上以小提琴独奏《凯旋》一曲获得盛誉;其后由他领奏、广州交响乐团协奏的《凯旋》,被誉为“粤乐界一大盛事”。他领奏的数十首乐曲被录成卡带或唱片,行销海内外。

      退休后,骆津仍埋头于传统名曲的挖掘与整理,还常到民间粤乐社团辅导。1986年,他被聘为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988年,他在香港举行的“纪念吕文成音乐会” 上,演奏《醉月》一曲,也获盛誉。1992年11月、12月,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广州市文化局、广州粤剧团先后在南方戏院、广州文化公园联合举办“骆津粤乐作品欣赏会”,较集中地展示了他的艺术才华。
     
      (三)殷满桃,1919年出生,广东东莞人,世居广州。殷满桃自小酷爱粤曲音乐, 常参加民间乐社的交流活动。后来师从粤乐名家梁以忠、潘贤达、蔡子锐、卢九叔及鼓师何辰、二妹、群芳等,学习多种乐器的演奏及《宝玉哭灵》、《黛玉葬花》、《西厢待月》等传统唱腔,并与乐友组织铁马音乐社,到电台作现场演出播放。20世纪40年代,殷满桃先后在爱群、丽丽、凯旋、金汉等音乐茶座演出,又先后在兴中华、花锦绣、光荣等剧团当音乐员。1950年,在东方红剧团当乐队头架。1954年起先后在广州粤剧工作团、广东粤剧院任音乐队队长,除任伴奏、作曲、音乐唱腔设计外,还参与一些剧本的编写。由他作曲、唱腔设计的剧目有《牡丹亭》、《望江亭》、《长亭别》、《碧桃锦帕》、《红花岗》、《槐树庄》、《红色的种子》等。他收集、记谱、整理了《粤剧传统音乐唱腔专辑》,又参与《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东卷》的编写工作。他还参与编著出版了《粤剧音乐》、《粤曲音乐唱腔概论》等书。
     
      (四)黄不灭(1906——1976),原名黄国雄,广东东莞人,世居广州西关。黄不灭7岁即成孤儿,长大后当搬运工人。业余喜欢音乐,常到曲艺歌坛及八音班旁听学艺,勤学苦练,十多岁便吹得一手好喉管,后来吹奏色士风、弹二弦、敲击乐,均有口碑。黄不灭20岁参加歌坛乐队,为粤曲名演员徐柳仙、张月儿等伴奏。崭露头角后,省港大班争相延聘他当乐师,先后与千里驹、白驹荣、马师曾、曾三多、白玉堂等合作。20世纪40年代曾在广州蓬莱路组织雷电音乐社,影响较大。他的伴奏能根据不同角色吹出不同音色,如为花旦吹得轻柔,为小生吹得洒脱,为武生吹得雄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不灭先后在广东农村粤剧团实验剧队、广东粤剧团、广东粤剧院任音乐设计,同时开始了对粤剧唱腔的革新创造。他善于根据剧情需要、人物性格及感情的要求进行创作,往往一个平淡的唱段变得异彩迭出。粤剧《盘夫》和他早年与千里驹共同设计的【燕子楼中板】、【燕子楼慢板】,都已成为粤剧学校、剧团培训学员的重要教材。他还对《搜书院》、《关汉卿》、《思凡》等剧的音乐唱腔作了很多革新创造。黄不灭对后辈循循善诱,尽心尽力扶持,当年还是青年演员的练玲珠、 林小群、刘美卿、郑绮文等在唱功上,都曾深受他的教益。他把两子一女(黄壮谋、黄继谋、黄英谋)都培养成粤剧音乐名师,并多次与子女一起作为粤剧艺术使者,到苏联、朝鲜、越南和香港、澳门等地演出。1959年后,他在广东粤剧院青年训练班、广东粤剧学校任教,培养了大批粤剧音乐人才。晚年的黄不灭仍常到粤剧学校教导学生,还抽空与同事一起整理出一套学生变声期的练声方法教材。
     
      (五)黄壮谋,1927年出生,广东东莞人,1986年被评为一级演奏员。黄壮谋出身粤剧音乐世家,1942年随父黄不灭学艺,既拉高胡,也吹色士风,几年后先后在名伶白玉堂、廖侠怀、陈锦棠等主持的剧团里担任乐队头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参加由罗品超、文觉非等领衔的珠江剧团。广东粤剧院成立后,他又与马师曾、红线女、罗家宝等共事,担任乐队头架并兼作音乐唱腔设计。他的设计能够很好地刻画人物,在继承粤剧优秀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对粤剧的某些板腔及其过门也作过适当的改造。他曾为《雷雨》、《天仙配》、《洛神》、《附荐何文秀》、《荆轲》、《五郎救弟》及现代戏《沙家浜》、《山乡风云》作过各具特色的音乐设计。为罗品超主演的《春香传》创作的新曲“爱歌”和《楼台会》的新曲“罗帕曲”,是他的得意之作,该曲感情色彩特别强烈,悲喜对比鲜明,好评如潮。1998年他为曹秀琴、吴国华主演的《锦伞夫人》作音乐唱腔设计,在第五届中国戏剧节和第七届广东省艺术节上,均获优秀唱腔设计奖。2000年,黄壮谋被聘为广东粤剧学校艺术顾问,又积极参加红线女艺术中心开展的对“红腔”艺术的研讨活动。
     
      (六)黄继谋(1930——1994),原名黄堂,广东东莞人,1987年被评为一级演奏员。其父黄不灭是著名粤剧乐师,他自小随父学艺,14岁起先后在永利年、日月星、兴中华、锦添花、新龙凤、大金龙等粤剧团任乐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在胜寿年、珠江粤剧团及广东民间音乐团、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团等单位任乐师。他掌握丰富的粤剧音乐知识和出色的创作、演奏技巧,以高胡为主,兼奏扬琴、琵琶。1956年,他与陈卓莹、梁秋等粤乐家合作,整理改编广东音乐《赛龙夺锦》参加全国音乐周演出,获得高度评价。

      黄继谋长期担任粤剧音乐唱腔设计工作,先后为《搜书院》、《关汉卿》、《荆轲》、《白蛇传》、《梁祝十八相送》、《焚香记》、《山乡风云》、《昭君公主》、《吴起与公主》、 《白燕迎春》等数十个剧目和粤剧电影艺术片《李香君》设计音乐唱腔,其中一些设计在省市汇演中获奖。他的作品善于在继承粤剧音乐传统基础上创新,在行内外颇负盛名。如《关汉卿》中的“沉醉东风”一曲是其得意之作;对《白蛇传》“祭塔腔”的改革也甚为出色,使原来节奏比较缓慢的唱腔变得紧凑、爽朗、动听;在设计《天之娇女》女主角的主唱段中,以广东音乐糅合西洋音乐进行设计,颇有新意。1983年他荣获广东省人民政府记功奖励。黄继谋长期担任红线女的音乐伴奏头架,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他曾随红线女出访朝鲜、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及香港、澳门等地,颇受好评。